原定于7月17号上映的电影《戏台》,却在最后时刻被迫推迟了八天,黄金档的点映时间几乎砍掉了一半。按理说,这种临时改档的影片,基本上都得扑街。
结果呢?《戏台》的预售票房竟然在短短几天内突破了6000万,稳稳压过同期姜文的新片《你行,你上》,甚至有预言称它会成为暑期档的最大黑马。
那么,陈佩斯是怎么从无人投资、拍戏赔钱,到一夜间预售票房爆红、翻盘成功的呢?
其实,这背后并不是情怀,而是他巧妙地触动了中国文化中三个无声却非常有效的潜规则。
首先,《戏台》能上映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它是陈佩斯亲自操刀编排的舞台剧,口碑早就好到爆,11年的全国巡演,场场爆满,豆瓣评分常年稳定在9.1。这次,他倾尽七年心血,把它搬上大银幕。
然而,拍摄过程充满了艰辛,业内的人都知道。最早的2018年立项,一路上换了好几个投资方。最初找来的投资人看了剧本直接摇头,觉得它太传统,没话题,年轻人不会买账,要求加点穿越、恋爱、玄幻元素。陈佩斯坚决拒绝:“我不能为了迎合市场就把剧本毁了。”于是投资人拍拍屁股走人,根本看不上71岁高龄的陈佩斯。
资本眼中,年轻观众才是票房主力,71岁的男人拍什么主角?不如找个流量小生上阵,唱唱跳跳,卖卖CP,票房不愁。而陈佩斯不这么看,他不仅不愿妥协市场规则,甚至自己拿出了全部的资金,抵押房产、找黄渤、尹正这些朋友帮忙,甚至是零片酬出演,只为了圆梦。
有人说他太固执,但正是这份“固执”,撑起了整部《戏台》的灵魂。数据显示,预售观众中,25到35岁的比例居然高达58%。甚至80后都喊话:“我们只是老了,但我们还活得像样!”00后为父母抢票,10后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去影院。陈佩斯,这回真凭一己之力让“代际共鸣”变成了现实。
但你以为观众真是被“苦情故事”打动吗?并非如此。大家心里清楚:这个老头,不靠卖惨,也不自怜,他拼的,是一个字——气。
陈佩斯的翻红,归根结底是踩中了中国文化的三个潜规则:
**第一条,“有气节”。**你可能不知,陈佩斯并非第一次“硬刚”体制。当年,他和朱时茂的春晚小品红遍全国,《吃面条》《羊肉串》几乎成了全民笑话教材。但1998年后,他就消失了——原因就是硬刚央视节目版权,他直接宣布“不干了”,放弃央视、放弃春晚、放弃所有挣钱的舞台。很多人不解:“为啥不多挣点?人都老了。”但他只回了一句:“作品不是我一个人的,也是观众的。”
他不仅这么说,而且真的这么做。即使电影片方要求压缩片长、控制节奏,陈佩斯依然坚持把原片长138分钟的《戏台》剪到125分钟,丝毫不愿放弃每一处细节。为了不让观众感到“只看戏不见人”,他坚持保留戏班的烟火气。
**第二条,“够执着”。** 早年间排小品时,陈佩斯和朱时茂一个眼神练一周,一个动作抠三天。即便观众笑不出来,他也从不怪别人,只说:“是我功夫不到。”这次拍《戏台》,他就像个戏疯子,不容忍“差不多”,只追求“最好”。所有道具都要求复刻旧样,甚至背景的灰尘也是专人“擦旧”制作出来的。至于他的毛衣,已经穿了十几年,袖口都磨破了。有人笑他节俭,但他一点不在乎:“这些钱应该花在刀刃上,刀刃就是戏。”
**第三条,“懂感恩”。** 你看娱乐圈,能不撕不闹几十年的人,真不多见。陈佩斯一直把朱时茂挂在嘴边,提到他总是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他也是这样对待观众:“观众不笑是我的问题,我得回去改。”他在点映时甚至说:“我欠大家一场电影。”这种真诚,打动了无数人。
在电影中,当军阀强行修改剧本,老班主却坚决反抗、装疯卖傻,戏台依旧开唱——外面炮火连天,里面却依然歌舞升平。你觉得这是讲戏班的故事?其实是在讲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坚守尊严,忍受妥协,却依旧燃烧怒火。
有人说:“本以为这是讲过去的故事,结果看着看着,看到的却是自己。”就像《百鸟朝凤》一样,起初无人问津,七年后凭口碑翻红。观众并不傻,他们只是太久没有看到过这种真诚。
**结尾**
时代虽变,但只要有人还相信艺术不该被流量绑架,执着不是笑话,真诚也不廉价,陈佩斯就永远不会输。他赌上了晚年所有的底牌,最终换来一句话——“好饭不怕晚,好故事永远有听众。”这就是陈佩斯给出的最强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