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是女儿是妈妈》中的四对母女谁活得最累,大家可能都会想起李嘉格。每次她谈到自己的生活,似乎总是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心情压抑,看上去真的快要撑不住了。
不过,细细分析后,或许会发现,陈梦妈妈逄敏的付出其实要远超李嘉格,但她的状态却一直非常好,显得家庭和谐幸福,仿佛没有任何压力。那其中的原因,或许就是因为她在婚姻中得到了滋养。
逄敏和李嘉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的婚姻最初都遭到了家长的强烈反对。在节目里,逄敏曾回忆起当初与陈梦爸爸结婚的事情。她和陈梦爸爸当时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刚开始恋爱不久,就赶上了单位最后一批分房。可是,分房的条件是必须结婚,结果他们还没登记,于是陈梦爸爸提议:“要不我们登记结婚吧?”逄敏觉得两人挺合适,便答应了。
不过,陈梦爸爸却一时不敢开口提亲,毕竟恋爱时间太短。而最终,是逄敏主动提出要结婚登记,因为单位要分房。可她的妈妈——也就是陈梦的姥姥——却当场拒绝了,说:“不行!”她反对的理由竟然是觉得陈梦爸爸年纪比逄敏大,心眼多,怕女儿受骗。陈梦也是懵了,毕竟爸爸只比妈妈大三岁。这事怎么说也说不通。
逄敏是个非常有主见的人,最后她干脆偷偷拿走了户口本,直接登记结婚,这样一来,陈梦的姥姥气得不轻。是不是和李嘉格当年和车澈的情况有点像?李嘉格当时也隐瞒着家里跟车澈在一起,直到怀孕才告诉妈妈,家里没什么反对的余地,连彩礼都是她自己出的一半。李嘉格和妈妈薄永霞因此闹了八年的别扭。
不过,李嘉格和陈梦妈妈的经历还是有些不同。李嘉格婚后,婆婆就给她一个“下马威”,而陈梦爸爸结婚后,面对陈梦的姥姥则非常老实,姥姥骂他,他只能低头接受。要是陈梦的妈妈对李嘉格的妈妈说:“你家逄敏不行,婚姻由我说了算”,那估计陈梦的姥姥能把她打出去。
在节目中,逄敏和李嘉格都被塑造成“付出型人格”的代表。李嘉格在排序人生时,把自己排在最后,说其他人过得好自己才觉得幸福,陈梦也表示,妈妈和李嘉格的排序简直一模一样,逄敏也表示同意。实际上,她确实是这么做的。
年轻时,她虽然是家里的老二,却主动担起了照顾家里的责任。为了家计,她很小就开始打乒乓球,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最终选择回到地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专心照顾家庭。作为母亲,逄敏从陈梦开始接触乒乓球起,就成了她的“铁血教头”。无论陈梦在家还是不在家,逄敏总是全身心投入,家里的任何事都要她亲自操心。
逄敏的牺牲精神和责任感让她成为了家庭的支柱。她的姐姐在抗癌三年里,逄敏一直是她的主要照顾者。姐姐去世后,她又将姐姐的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直到孩子顺利考上大学。节目中,逄敏表示自己希望能有三个分身来照顾家庭,展现了她无私的奉献精神。
然而,李嘉格在节目中却显得有些“言行不一”。她将自己排在孩子、父母、朋友和伴侣之后,表示愿意付出一切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尽管她自己并不觉得这是一种付出,而更像是她想要的生活方式。然而,事实上,节目里并未展现她为身边的人付出了什么,反而更多的是她自己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尽管她在节目中多次说自己感到崩溃和压力大,但她的生活看起来并不像那些为家庭付出一切的人,倒像是一个在追求“付出型人格”的标签,却没真正享受到这种付出的快乐。
而事实上,陈梦妈妈逄敏的付出不仅得到了女儿的理解,还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持的家庭氛围。反观李嘉格,如果她的婚姻像陈梦妈妈那样得到滋养,可能她也不会这么抱怨,反而会充满幸福感。毕竟,正如节目中提到的,付出的背后,能否得到回应和回报,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真正幸福的关键。
李嘉格虽然嘴上标榜自己是个“付出型人格”,但从她的实际表现来看,更多的是想要享受“付出”的标签,而没有体验到真正的满足。相比之下,逄敏的无私付出带给她的,是家庭成员的深深感激和认可,这才是真正的“付出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