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杨紫和李现主演的电视剧《锦绣芳华》正在热播。这部剧实际上是古装剧《国色芳华》的续集,演员阵容保持不变,剧情紧接着前作展开,继续讲述了长安芳园之主何惟芳(杨紫饰)与花鸟使蒋长扬(李现饰)之间的动人故事。与前作相比,这次新剧唯一的变化就是剧名,从“国色”变为了“锦绣”。
近年来,带有“锦”字的剧名在古装剧中越来越常见,成为了一个显著的趋势。例如,《锦绣良缘》和《锦绣未央》曾是最早的代表作,接着一系列以“锦”字为主题的剧作相继登场,《锦衣之下》《锦衣夜行》《锦绣南歌》《锦绣安宁》《锦心似玉》等等。即便是待播的《锦月如歌》以及正在拍摄中的《花开锦绣》和《良陈美锦》,也纷纷选择了“锦”字作为剧名,显现出这一命名趋势的持续升温。
那么,为什么古装剧中剧名越来越喜欢使用“锦”字呢?这个字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与角色身份紧密相关的“锦”字
在这些带有“锦”字的古装剧中,很多剧名都与主角的身份、职务或者名字中都有“锦”字的联系。例如,《锦衣卫》《锦衣之下》《锦衣夜行》这些剧作的背景都设定在明朝,剧中的主角皆是锦衣卫的成员,而“锦衣”二字直接指代了他们的身份地位。
锦衣卫是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设立的特种情报机关,专责侦查、逮捕、审讯等任务,这一机构的神秘和威严使得“锦衣”成为权威与荣耀的象征。锦衣卫的官员们身穿飞鱼服,佩戴绣春刀,腰间挂着腰牌,形象独特而威风凛凛。
“锦”字在古代本身就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古时,丝织品的名称多带有“糸”字旁,以体现其与蚕丝的紧密联系,如“绣”“绢”“绸”“绨”等等。但“锦”这一字则格外不同,它由“金”和“帛”两部分组成,象征着富贵与奢华。东汉的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中曾提到,锦是如金般贵重的丝织品,因为织锦的工艺非常繁复,其价值几乎等同于黄金。因此,“锦”字一出现,便自带高贵的气质,成为了富贵、尊荣的象征。
因此,许多带有“锦”字的剧名,无论是“锦绣”还是其他相关词汇,往往都暗含一种向上、精美、尊贵的意象。这使得这些剧名本身便具备了一种天然的高贵气质,符合古装剧中对美好、华丽世界的传递。
“锦绣”的文化内涵
“锦绣”原本指的是精美的丝织品,而在现代语境中,它作为形容词,意指“美丽的”或“辉煌的”。这一词语具有浓厚的褒义色彩,不仅能够传达美好、精致的感受,还带有浓烈的诗意。使用“锦绣”作为剧名,往往能给人一种典雅的氛围,巧妙地融入了美学与理想化的审美视角。
例如,《锦绣未央》中的“锦绣”呼应了女主李未央出身北凉王族的尊贵身份,凸显了她的高贵气质。又如,《锦心似玉》中的“锦心”和《锦月如歌》中的“锦月”,则以“锦”字象征了内心的纯净和月光般的温柔,完美契合了剧中的浪漫与理想。
从名字的搭配来看,“锦绣”与“芳华”“未央”“安宁”等词汇组合,更是增添了几分古典的韵味和诗意的美感。这些名字让人产生了深刻的文化联想,也让剧名更加富有魅力。
“锦”字的传播效应
“锦”字的流行,除了与古代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有关外,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原因——“锦”字的重复使用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模因”。根据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的“模因”理论,某些语言、文化习惯或社会行为会被人们模仿并传播,逐渐成为集体记忆中的“固定印象”。
在影视剧中,反复使用“锦”字的剧名就形成了这种文化“模因”。观众们在看到新剧名时,往往能立即联想到以往类似名称的剧集,从而产生联想和期待。即使不了解剧情,单凭剧名的相似性,观众也能迅速感受到剧集的某些氛围或者风格。
然而,虽然“锦”字在剧名中的使用频繁,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若同样的命名方式重复过多,可能会让剧名显得缺乏新意,甚至造成“千篇一律”的感觉。观众记住这些剧名的同时,可能也会对其产生审美疲劳,影响作品的长远影响力。
总的来说,带有“锦”字的剧名不仅在美学上展现了古代丝织品的华丽与尊贵,也通过频繁的使用在观众心中形成了深刻的文化符号。但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气息的同时创新剧名,仍是制作方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