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与扫黑题材的剧集《以法之名》已经完成了大结局的点映,央视今晚也正式播出了最终集。在这场充满复杂剧情与心理角力的收官之战中,观众们对结局有着不同的解读,纷纷讨论江旭东的处罚是否过轻,以及兰景茗、李人骏、柳韵等角色的命运是否太过宽松。而其中,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不少观众的注意,那就是剧中黑恶势力的核心人物,禹天成及其手下的主要骨干,陈胜龙、熊磊,甚至王彧等人,几乎都没有家庭,也没有妻子儿女,甚至连情妇都没有。
在《以法之名》的大结局中,这一现象得到了进一步印证。禹天成曾经结过婚,但妻子早已去世。在他妻子去世时,陪伴在旁的并不是亲戚或其他亲人,而是陈胜龙和熊磊,这两位深受禹天成影响的亲密下属。尽管他们称禹天成为“老师”,但在他们心中,禹天成已经是他们的父亲般的存在。
禹天成、陈胜龙和熊磊这些人物,虽然身处黑恶势力的核心,资金充裕、权力滔天,但剧中的情节却让人难以理解——为什么这些人都没有家庭?他们身边既没有女人的陪伴,也没有儿女的存在。按照常理推断,作为如此有权势的男性,应该会有许多心怀财色之欲的女人主动投怀送抱。但这些人身边却没有任何女人影子,禹天成年纪已大,或许不再考虑再婚或寻找情妇,这还可以理解;然而,陈胜龙和熊磊为何也选择孤身一人?这一点,的确令人费解。
如果是其他类型的剧集,像陈胜龙和熊磊这样的角色,恐怕早就成了拥有无数情妇的典型角色了。例如,《狂飙》中的高启强,虽然为了陈书婷放弃了拥有亲生孩子的机会,但他与陈书婷的婚姻却令人看得出其内心渴望的温暖与陪伴。高启强能做出这样的选择,陈胜龙和熊磊为何不能呢?
从剧中的情节来看,陈胜龙和熊磊的背景较为特殊。他们自幼就没有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母亲在他们年幼时离开了他们,抛弃了家庭跟随其他男人私奔。这段童年的创伤,在他们的心理上埋下了无法愈合的阴影。经历了这种家庭的破碎,陈胜龙和熊磊早早地就学会了自我封闭与不信任他人,尤其是对女性的排斥。对他们来说,女性代表的便是背叛与不可靠,因此他们对女性的态度更加冷漠与敌对。
随着他们进入禹天成的世界,财富逐渐积累,公司的势力越来越大,但这些经历和心理创伤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极端自我中心的性格。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和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其他一切,都是可控制、可抹除的。正是这种极端自私的心态,导致他们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展现出无情的一面,不择手段地利用和操控周围的一切。禹天成的行为,亦是如此,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拉江远下水,甚至为了抢夺矿山不惜杀死万海,展现了极端自我主义的恶劣。
陈胜龙和熊磊的过度自我中心,与他们童年经历的心理创伤相互叠加,最终让他们的潜意识里拒绝了所有女性。即使站在一个充满诱惑的环境中,拥有着金钱与权力,他们依然无法接受结婚或是与女性建立亲密关系。当这种心理冲突达到极点时,他们甚至无法想象拥有情妇的生活。
有些观众可能会认为,禹天成、陈胜龙和熊磊之所以不结婚,是因为他们看清了自己的结局,不愿将家族拖入其中。殊不知,这样的看法实则是高估了这些人的思考能力。程子健作为黑恶势力的一员骨干,他没有受到这些心理创伤的影响,他的家庭背景较为完整,父母健在,因此他并没有拒绝爱情和婚姻,最终与李人骏的妹妹李砚心订婚,同居生活得较为幸福。
剧集的另一段情节让人深思,陈胜龙和熊磊在一起吃最后一顿火锅时,陈胜龙深刻地意识到,跟随禹天成的生活虽然奢华,但也让他们失去了普通人的正常生活。此时的他,心中已有了悔意,但为时已晚。因为陈胜龙和熊磊早已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从剧集后半段的发展来看,虽然陈胜龙和熊磊都没有结婚,也没有情妇,而且两人感情深厚,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关系超出了正常的兄弟情谊。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深刻而复杂,虽然做尽恶事,心中却有着对彼此的深切依赖与情感。而最终,熊磊在接到禹天成命令时,依然舍不得对陈胜龙下手。这一情节也让部分观众认为,熊磊与陈胜龙之间的关系可能并非简单的“兄弟”,而可能暗示了某种同性恋情。然而,从剧中呈现的背景和人物性格来看,这种解读显然并不成立。
除了自我中心的极端性格和童年创伤之外,禹天成对陈胜龙和熊磊的控制也是他们不敢与女性建立关系的根本原因。禹天成从未将他们视为自己的亲人,而是将他们当作工具和打手,利用他们为自己赚取财富、为自己杀人。如果陈胜龙和熊磊有了自己的情感归宿,或许在爱人和孩子的影响下,他们会开始质疑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可能会退出黑恶势力,过上正常的生活。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禹天成不允许他们结婚,也不允许他们与任何女性有过多接触。
禹天成这个角色在剧中象征了所有案件和罪恶的源头,而他的最终结局,则深刻反映了古代儒家名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不仅是对禹天成命运的揭示,也是对整个剧集主题的深刻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