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过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谢霆锋的《谢谢你的爱1999》,甚至刷过萨顶顶的《万物生》……然而,绝大多数人却从未听过丁太升的歌曲。尽管如此,这个名字近几年却因言辞犀利成为了乐坛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人物”。
他没有歌唱,而是靠一张嘴成名。与其说他口才了得,不如说他言辞犀利、毒辣,毫不留情。他的招牌动作是——挑着明星“骂”,且大多都骂那些已经非常有名的人。最让人惊讶的是,每当他公开批评某个歌手时,那个歌手的名字总能迅速登上热搜,而他自己也因此获得了更多关注——不是凭借作品,而是凭借那张“毒嘴”。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最拿手的“业务”:他最喜欢挑着名人批评,偏偏还是针对那些已经小有名气的歌手。林志炫演绎的《悟空》获得了原作者戴荃的点赞,但丁太升突然一出手,批评道:“听得让人不舒服,像是孙悟空在唱歌,听了只想拿大棒打歌手。”你作为一个乐评人,怎么说话像网络喷子一样?
戴荃不甘示弱,直接反击:“你不是乐评人,是网络乞丐。”
乞丐两个字一点不为过,因为丁太升的运作方式的确像是“乞讨”——靠踩别人来吸引关注,谁红就踩谁,不红的完全不理。比带货主播还懂得“蹭”热度。
刀郎也没逃过他的“毒舌”。刀郎的《罗刹海市》再度翻红时,丁太升不屑地说:“这不过是第五等的音乐,根本无法登大雅之堂。”
你可以不喜欢刀郎的歌,但观众买票、听歌、流泪——这是他们的真实反馈。不是你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的“听不懂”。
刀郎是一位草根歌手,他用一首歌引起了整个华语乐坛的共鸣,而你却不去理解人家的成功,反而一上来就批判。
这不叫乐评,这是优越感作祟,带着“我高你低”的姿态。
谢霆锋也没能幸免。
他不忘在公开场合批评谢霆锋,称其“音色不好,只比张杰好一点”。他把谢霆锋的努力贬低成“星二代蹭青春吃红利”,仿佛二十年的辛勤耕耘、唱跳演戏都不值一提。
这种“随便批判,顺便拉下其他人”的做法,实在没有技术含量。
你要知道,这种对比方式就像是在说“他数学不行,但比你强一点”,没有逻辑,完全是贬低别人。
更令人震惊的是,丁太升的尖锐言辞不仅仅体现在言语上,连综艺节目里也从未手下留情。他曾经当场骂哭萨顶顶,批评她唱歌“做作”,仿佛不是在点评,而是在羞辱她。
萨顶顶哭着无法反驳,现场的评委们也仅能默默点头。这种“点评”,简直比恶意攻击还让人不舒服。
丁太升的做法就像是那些在饭局上,笑着把你学历、家庭、职业甚至发际线都否定,然后还假装在关心你的人。他们满口“为你好”,但话语中全是刀锋。
如果说丁太升真的懂音乐,也不是不能接受。但问题在于,他唱过什么?
他曾经推出一首《狼狗》,歌词平平,被批评得几乎没有可取之处。歌词里什么“咬死的狼狗,眼神都在笑”,配上迷幻电音,听完就像是“中年重金属版的疯四文学”。
如此作品,他又如何有底气去批评别人“低级”“油腻”?
他批评刀郎低级,但人家凭一首歌完成了全国巡演,票房爆满;他说谢霆锋只是青春记忆,然而谢霆锋撑起了英皇半边天;他说张杰只会飙高音,但张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早已进入春晚的舞台,赢得了更多的认可。
最让人感到魔幻的是——丁太升竟然凭借这一套“嘴巴”混了出来。如今,各大平台纷纷请他作为常驻嘉宾,节目组捧他为“敢说真话”的代表,甚至一些观众也乐于围观这种“嘴上功夫”。他变成了那个“嘴巴比键盘还快”的乐评人,而这个“评价标准”,竟然不再是作品,而是他能挑出多少人骂得出圈。
连大张伟都吐槽:“他觉得娱乐圈是个粪坑,但自己却蹲得最深。”
这话堪称刻骨的讽刺。
你说这种现象可怕吗?可怕。
因为它表明,只要你“嘴巴够毒”,哪怕什么都不懂,也能被装扮成“专家”;只要你“骂得响”,即使没有作品,也能混进娱乐圈成为“评论天花板”。
这不仅是丁太升一个人的问题,平台、节目组、舆论合力成就了这种怪象——让“戾气”成为了主流,口水战胜了真正的观点。
可别说他敢说真话。
真话是让人信服的,不是让人翻白眼的。
刘德华曾经明确表示,不愿上节目当导师,因为他怕自己听不懂,怕误导选手。那是对舞台的敬畏,是对观众的责任感。
而丁太升呢?他连舞台都站不稳,连听众都不算多,却天天在说别人“不配”?
有网友建议他:“先把自己配齐再说。”
最后的总结:不唱歌的人别把自己当麦克风;没有作品的人别把话筒当王座。
音乐,不是靠嘴巴活下去的。它靠的是,能留得下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