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再度登上热搜,这次不是因为新剧的热播,而是因为那些早已过时、无聊的谣言再次被翻了出来——“与华为董事长恋爱”、“被干爹包养”、“她其实是变性人”……这些谣言,像陈年烂瓜一样,被拿出来炒作,屡次重复。
这些熟悉的“八卦”,是刘亦菲多年来作为公众人物的标签。从15岁出道至今,每隔几年,总会有一些人跳出来提问:“她的干爹是怎么回事?”、“她与哪个大佬的关系很特殊吧?”、“你知道她小时候是男的吗?”听到这些,多少人会觉得熟悉。但这并不是单纯的“黑粉”攻击,而是娱乐圈的一种顽疾,也是一种集体审美焦虑的出口,是那些不切实际的思维被扭曲、堆积后的一次爆发。
刘亦菲被恶意造谣,并非单单针对她个人,而是针对“像她这样的人”。她有太多不符合娱乐圈常规的“干净”:从未因丑闻跌倒,从未卷入毒品丑闻,没有婚外情,更没有私生饭跟随,甚至连经常被爆料的“炫富”或“炒作”也没有。她的最大“黑料”便是——“长得像仙女,演得也像仙女。”这让一些人怀疑:她一定是靠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才红的。
这些怀疑,几乎每次都被引向极端——要么是变性,要么是干爹,要么是某个“科技圈大佬的包养”。最糟糕的是,她甚至被冠上了“耍大牌”、“软性营销”和“人设精修”的标签。一旦有一个女人美丽、安静且不回应流言,她就注定成为公众幻想的焦点。
这不是刘亦菲的错,而是娱乐圈的病态结构使然。
首先,我们从所谓的“干爹陈金飞”谈起。刘亦菲在5岁时便认了陈金飞为干爹,这个事实本身没有问题。陈金飞是刘亦菲母亲的老朋友,家族背景强大,为刘亦菲成立了工作室,牵线了金庸,还帮助她打入娱乐圈。问题来了:一个男性长辈扶持年轻女艺人,难道就一定是包养关系吗?当然不是。然而,这样的关系,却容易被人恶意曲解,成为了“情色叙事”的一部分。陈金飞与刘亦菲的合影、送她礼物、为她办成人礼等正常的长辈行为,被断章取义、剪辑成“暧昧镜头”,配上“关系不一般”的标题,网友一看到这类标题,自动脑补剧情。事实上,真实情况如何,已经不再重要。大家不再追求真相,只需要一种新版本的故事来消费。
这套谣言直到陈金飞公开与杨采钰恋爱时才稍有平息,但并非因为人们信了,而是觉得这个故事无法继续讲下去,便选择暂停更新。
如果“干爹”的谣言充满了猥亵意味,那关于刘亦菲“变性人”的谣言则更加恶毒。2005年,娱乐圈臭名昭著的“流量制造机”宋祖德公开宣称,刘亦菲实际上是男儿身,母亲为了再婚,将她送去美国做了两次变性手术,甚至污蔑她“母女共侍一夫”。这种谣言不仅无耻,还极其恶劣,企图彻底毁掉一个人。
面对如此荒诞的谣言,刘亦菲选择了沉默,不回应、不发微博。她没有和无聊的流言拉扯,而是直接通过《今日说法》节目,拿出司法鉴定证明自己的身份。试问,有谁会要求一个演员为了澄清这些毫无根据的传闻,像罪犯一样出示生理报告,证明自己是女性?更为荒唐的是,尽管她已提供了官方文件,依然有网友在评论区表示“报告也是假的”。这就是现实:只要一个人不符合大众的“世界观”,她便必然被认为是虚假的。
再说到最近的“刘亦菲与华为董事长余承东恋情”这一谣言。理由看似很强——余承东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黄玫瑰代表自由”的动态,而刘亦菲刚演完《玫瑰的故事》,两人还互相点赞过彼此的微博。于是,某些营销号便开始编造“地下情”的故事。台媒也迅速跟进,标题用力渲染,揭示“科技大佬与国民女神的秘密恋情”,证据却是荒唐至极。甚至余承东本人出面否认此事,但无人愿意相信。因为这些营销号赚取流量的方式太轻松,而吃瓜群众也懒得辨别真伪。于是,你会看到,一个简单的节日祝福,竟然能变成恋情爆料的起点。
这就是现代娱乐圈的病态:谣言不犯法,转发才是真金。
在这样的环境中,刘亦菲最聪明的反击方式不是声明辟谣,而是选择冷处理。她从不发通稿、不开骂、不争辩,因为她明白,回应越多,谣言就越值钱。她的态度是——“我不解释”。她通过脚踏实地的作品、稳定的状态、始终如一的“冷静”方式,把所有流言置之不理。她明白,今天即使被骂作“被包养”,明天仍会有人在《梦华录》的弹幕中刷“姐姐好美”;你嘴上说她“资本捧的”,却依然会点开她的每一条热搜。
她用一种近乎冷血的方式,处理这场信息战争——“你骂你的,我演我的。”她的心态没有被流言击垮,反而清晰冷静。
这些年,刘亦菲一直被人诋毁,有人说她靠背景,有人说她全凭颜值,但你数一数她有过多少“翻车”事件?唯一一次公开的恋情,就是与宋承宪,承认、分手,干净利落。而她在其他时间做了什么?拍戏、做公益、照顾家人。37岁了,她不炒CP、不接烂片、不拼命做人设,也没有装作什么“白莲花”。你可以说她不够亲民、不够活跃、不够“人设丰满”,但你不能说她不硬气。
刘亦菲最反常规的地方,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完全没有按娱乐圈的套路活。正因为如此,有些人看不惯她,有些人编造故事,有些人写小说,甚至认为“她肯定有肮脏的秘密”,因为她让这些人感到不安。
一个美丽、安静、淡定、不依赖任何人、不追求流量的女人,对信息操控者来说,太难驾驭了。于是,她注定要被反复造谣、反复审判、反复消费。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在这个充满污浊的舆论系统中,成为了最不污浊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