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让我们从两段对话开始。
第一段对话中有人说:“九十年代,谁也阻挡不了四大天王的爆红。”
另一段则说道:“八、九十年代,香港娱乐圈在亚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谭张退位后,香港乐坛缺乏巨星,才通过‘造神’运动捧起了一些年轻人,培养成了接班人。若谭张不退,四大天王的崛起是否能实现?”
那么,假如谭张不退位,四大天王的崛起真的能够被阻止吗?
这个问题,着实有些发人深省。
先做一点旁述:假设我们问一下,“四大天王之间的竞争,究竟是刚开始封王的那两三年最为激烈,还是数年后才会变得更加白热化?”这个问题,答案其实非常简单。
从时间线来看,郭富城直到1992年才回归香港乐坛,刚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粤语专辑,虽然是唱跳歌手,但在这一领域他仅仅磨练了两年。
黎明则只有两年的出道时间。
张学友和刘德华虽然早早出道,但一个刚刚从事业低谷中走出,另一个则在影坛已经威风八面,乐坛的成就相对较小。
然而,到了90年代后期,他们的实力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大,几乎每一个人都已经历过了许多风雨,最终百炼成钢。所以,如果你非要问,这算不算一场智商大考,我会觉得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然而,也有不少人,他们的立场在判断中起了作用——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选择对自己偶像更有利的解答。这种思维方式,也在人性中屡见不鲜。
回到“谭张与四大天王”的问题。
如果谭张不退位,香港乐坛会变成什么样子?
谭咏麟曾连续四年获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若他稍作休整,张国荣则有可能在1988年崭露头角。即使谭咏麟未退位,这一现象也几乎不可避免。
但对于女歌手来说,金曲奖的争夺会更为复杂。如果两位巨星谭咏麟与张国荣争锋,那么那时最受欢迎男歌手奖、以及紧随其后的金曲奖,必定会落到他们俩中的一位。
从年龄来看,谭咏麟当时38岁,张国荣32岁。相较于后来的四大天王,谭咏麟至少可以再维持五年,而张国荣则完全可以持续十年。因此,这场竞争如果推演下去,最早可能要到1993年才会迎来高潮。
那么,谁会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呢?
当谈到“四大天王”时,我们不妨先回顾下几位的出道年份。
张学友和刘德华早在1985年就已经发布了自己的第一张粤语专辑。张学友凭借前两张专辑的销量成为了当时的“红星”,但在谭咏麟和张国荣的竞争中,他的偶像魅力稍显不足,因此每年最多能有一首金曲入围。
刘德华则不如张学友幸运,出道初期专辑销量不佳,五年内从未踏入香港的颁奖典礼。
即使到了1990年,这些情况也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这一年,黎明也正式在宝丽金唱片出道,凭借歌曲《情人》,一举获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新人奖,但要直接与谭咏麟和张国荣在销量与大奖方面抗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个人我们没有提到,那就是郭富城。
笔者特别提到郭富城,并非有什么偏心,而是因为他的背景、风格和成长轨迹与其他歌手完全不同。
在谭张争霸的岁月里,郭富城并没有将自己定位为歌手。他早期从舞蹈入手,转而进入艺员培训班,并在无线剧集中跑龙套,之后才开始涉足电影行业。那时,他甚至从未考虑过做歌手。
如果不是那次偶然出现在机车广告中,他可能会一直专注于电影事业,而香港乐坛对他来说,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命运的巧合让他走上了歌手之路。
郭富城为何与其他歌手不同?
因为他完全没有参与粤语歌坛的竞争,而是直接在台湾乐坛出道。凭借连续三张销量突破百万张的专辑,他迅速从台湾横扫新加坡、马来西亚,甚至开始在内地崭露头角。这个现象级的爆红使得郭富城的名字遍布整个华语世界。
如果谭张在香港乐坛如日中天,压得其他歌手难以抬头,那么当郭富城以这样势不可挡的气势回到香港,他能否撬动谭张的地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回顾郭富城的成就:
他的三张百万销量专辑、百万册销量的写真集、台湾金曲龙虎榜六连冠、新加坡醉心龙虎榜十二连冠、以及在内地连续两个月的唱片销量月冠,每一项成就都堪称“现象级”。
这些是无可否认的传奇。
如果要用一个故事来做比喻,那就是:
从前有一个大家族,大多数子弟都在族内依赖着资源,不愿意出去闯荡,反而在内部争斗。
然而,有一个排行靠后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外出拼搏。几年的时间,他带回了巨大的财富和响亮的名声。此时,他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地位?
这正好对应了郭富城的故事。当他回到香港乐坛时,立刻被“封王”迎接。
因此,关于郭富城是否是四大天王中最后一个崛起的,或者他是否取代了李克勤的位置,这种说法都显得有些荒谬。
他本就是那颗真正的“王星”。
至于是否能够撼动谭张的统治。
从“新人”身份和纯粹的唱功来看,郭富城可能还不能与他们平分秋色,但以他的“唱跳”实力,以及在华语乐坛所积累的地位,他的崛起绝对不可小觑。
即使不能直接对抗,撕开谭张的“铁板”也是大有可能的。
四大天王的崛起,错过了这次机会,又怎能等到下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