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36集大结局终于落下帷幕,坏人得到应有的制裁,观众纷纷为此鼓掌称赞。然而,细细回味之后,却总觉得缺了些什么。经过一番梳理,不难发现,原来是导演未能填补自己在剧中所埋下的多个坑!
这些坑究竟是剧本的逻辑漏洞,还是导演故意留白?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作为全剧核心的冤案人物,万海在剧情推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每当郑雅萍审问他,试图挖出背后真正的罪魁祸首时,万海总是故意抬头看向摄像头,随即开始支支吾吾、胡乱编造话语。这一行为反复暗示着监狱内部存在内鬼,而万海因害怕暴露真相,选择闭口不言。尽管最终他被药物致死,但内鬼王华山依旧未被抓获,甚至最终逃亡海外。然而,导演对这一线索却没有给出任何交代。摄像头的存在几乎形同虚设,成了一个孤立的符号。
观众的愤怒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案组在全程被监听的情况下,居然丝毫没有察觉。
2. 万海死后,关于内鬼的线索迅速消失,案件未曾得到进一步的追查。
3. 郑雅萍发现监控异常后,剧情便再无任何跟进。
导演本可以深入挖掘监狱的腐败问题,将其作为剧情的重心之一,但却让这一关键线索沦为了一个简单的悲剧工具。
同样,张文菁作为关键证人,前期曾为剧情贡献了许多高光时刻,甚至在威胁和伪证的困境中,与郑雅萍联手翻供,呈现了一场强烈的对峙戏。但剧情在她的角色发展上却戛然而止,她突然消失在观众的视野里,结局仅以字幕简单提到她“重返职场”。那么多精彩的戏份、那么多的付出,难道就该以这种仓促的方式画上句号吗?作为一位如此出色的律师,她理应有一个更加令人满意的结局。
郑雅萍同样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以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对黑暗势力的揭露,推动了整个案件的进展。然而,当她发现监控异常并查出内鬼时,却没有迎来一个高光时刻,而是沦为了背景板。作为检察官,她一直在为正义奋斗,为什么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呢?
观众的愤怒不难理解:两位出色的女性角色,难道只是为男主洪亮的英雄之路铺路吗?她们难道不配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种对女性角色的工具化处理,让人不禁感到失望。
此外,摄像头的作用也让人忍俊不禁。它始终在关键时刻担任旁观者,却从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它不仅不能“发声”,甚至连镜头下的存在感都显得无比苍白。
乔振兴,作为最早调查131案件的检察官,他的牺牲换来了最后的正义。然而,他的家属和社会的态度却未得到应有的回应。剧中对于他的家属——妻子周梅和女儿然然的结局,几乎没有交代清楚。乔振兴死后,他的家人是否得到了安慰?他的女儿在学校是否继续遭受排挤?导演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这种对英雄家属的忽视,让观众心碎,也引发了对正义发声者是否值得为之付出生命的深思。
至于洪亮在洪家村遭遇的舆论危机,剧中并未给出具体的解决过程,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让他回到专案组。导演如此草率地带过这场舆论风波,让人不禁疑问:洪亮是否因此发现了小舅子江远才是案件背后的黑手?然而,并没有。导演未能给出这条线索的合理解释,观众自然感到愤怒。
孙飞逃亡前的那场胡辣汤戏份,也让观众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他非要在逃亡前喝一碗胡辣汤?他与洪亮的对话,是否暗藏玄机?又或者后厨是否有隐秘通道?汤馆老板是否知道他要逃跑?这些情节并未得到清晰的交代。
抓捕孙飞的过程,导演同样没有呈现出应有的紧张感。为何不展现孙飞在被捕时的挣扎与反抗?这些情节应该能让观众感受到更强的代入感,然而导演却忽视了这一部分。
专案组在第二次调查万海案时,取证显得草率,而关键证据居然是陈胜龙的“自爆”录音。这一转折让人质疑,专案组的效率和水平。难道如果反派没有内讧,案件就永远无法破案?导演没有给出专案组如何从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得出结论的详细过程。
这些未填上的坑,暴露了国产剧中的三大顽疾:
1. 支线失控:配角沦为工具人,主线推进全靠巧合。
2. 逻辑牺牲:为制造冲突,反派智商被强行降级。
3. 虎头蛇尾:高概念的开局,却在结局时草草收场。
这并非简单的留白,而是导演没有填补的坑。如果导演想展现“司法改革的艰难”,至少应该为观众呈现一个完整的叙事,而不是一个破碎、无法自圆其说的故事。希望导演能够反思,补全这些漏洞,让观众看到一个更加完整和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