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无疑是一个非常适合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经典之作。小说的作者曾长期从事电影剧本的编写工作,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正是他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全篇充满动作元素,情节跌宕起伏,展现了极强的视觉性,简直就是一部能够直接拿来拍摄的电影脚本。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1972年上映的电影版本最为人熟悉,而如今看来,这部电影依然算得上经典之作。它之所以能够深深打动观众,正是因为影片渗透着一种微妙的忧郁气氛,这种氛围的营造,正与当时苏联电影特有的节奏相符。电影以一种缓慢却细腻的方式,深入刻画了每一个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得观众与角色在情感上产生了紧密的共鸣。那种对角色命运的时刻关切,让人在每一场战争冲突中都为人物的生死存亡而揪心不已。
可以说,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它让观众的情感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触动了人心深处的柔软处,才使得影片真正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只有这样,影片才能深深打动观众的心弦,成为一部令人永生难忘的作品。
2006年,中国拍摄了19集的电视剧版本,演员全为俄罗斯人,并为此特意搭建了一个完整的俄罗斯村庄场景。然而,这部电视剧在俄罗斯观众的严苛眼光下,并未得到好评。该剧在俄罗斯播放时经过删减,缩减至12集,并且被翻译成俄语放映。俄罗斯观众指出,尽管中国版在某些部分紧贴1972年苏联版,表现出色,但一旦涉及原创内容,质量便大幅下降。剧中的角色台词显得幼稚,情节缺乏逻辑,史实错误也频频出现,而这些问题在苏联版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这也暴露了中国在改编外国影视作品时的天然缺陷。比如在拍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中国编剧由于对西方文化的不熟悉,最终只能通过无稽的想象去呈现异域的生活情景。原剧本的编剧梁晓声甚至根据中国伤痕文学的经验,编写了冬妮娅“蹲牛棚”的情节,但这一情节被乌克兰的合作者强烈反对,最终剧本被乌克兰编剧重新修改,才使得这部电视剧略微符合历史的逻辑。
2015年,俄罗斯再次重拍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然而,这部翻拍作品却被俄罗斯观众指出了其中的致命缺陷:尽管影片表面上看似精心制作,但呈现出的却并非深入人心的悲剧,而是一场装饰华丽的枪战秀。影片保留了许多现代观众难以理解的情节,比如女兵们在战场上开会批判懦弱战友,这本是对官僚主义的讽刺,但现代观众只会觉得像是军士长在管教话多的女人。类似的情节比比皆是。
更糟糕的是,导演在人物塑造上彻底失败。尽管影片通过闪回的手法交代了每个女兵的背景,观众却依然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编剧还“别出心裁”地修改了人物的背景:孤女嘉丽娅被改成了大清洗受害者的女儿,索尼娅·古尔维奇则变成了反体制的知识分子。虽然主创人员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一种“即便祖国辜负你,你仍应誓死捍卫祖国”的情感,但这种做法反而空洞无力,变成了充满陈词滥调的爱国宣传片。
尽管该片在技术层面上有不小的突破,俄罗斯近十年在大制作领域的技术积累也有所体现,但如果年轻观众只能被合格的动作场面所打动,那么导演必须意识到:这并不足以让新一代观众重新爱上这个经典故事。
虽然这部翻拍并没有亵渎影史经典,也未玷污原著,但它无疑是一部空洞至极的电影,无法触动观众的心弦。相比之下,费多尔·邦达尔丘克的《斯大林格勒》虽然当时遭遇批评,但现在看起来反而更具观赏性。
有趣的是,印度在2009年也翻拍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名为《Peranmai》,意为“英勇”或“无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印度版的故事情节经历了大幅度的本土化改编,通过新的社会背景和人物设定,赋予了原作全新的生命和主题。
总体来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作为一部写于1969年的小说,曾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主流意识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改编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背景下,赋予了这部作品不同的解读和主题。这也证明了历史和文学作品如同一朵鲜花,后人如何装扮它,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品味。
因此,《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仅仅是一部经典作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改编者的内心世界,甚至可以看作一把手术刀,剖析出改编者灵魂深处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