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以法之名》的大结局播出一段时间后,二刷这部剧的我,感慨万千。虽然剧集的开头和中段都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但最终的结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高潮,反而给人留下了不少遗憾。更重要的是,剧中的一些情节设定让人难以接受,特别是与洪亮、江旭东、江敏等角色相关的部分。这并不是说他们的演技问题,而是设定上的漏洞。
在剧集的最终结局里,万海死于监狱,被毒死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他原本有机会翻案,然而却以如此悲剧的方式死去。而谢鸿飞的死同样令人难以理解,他选择跳崖自尽,这个决定显得十分突兀,不符合人物性格的逻辑。至于秦锋,他为阻止熊磊,协助洪亮抢夺证据,最终被熊磊捅死,三个主要人物在最后时刻相继离世。洪亮则凭借陈胜龙留下的录音证据,成功打倒了黑恶势力,禹天成、其他罪犯被判死刑,江旭东等人作为幕后保护伞,最终也遭遇了不同的结局。
然而,尽管如此结局为大部分角色带来了应得的结局,剧集的整体结构却依旧存在不少败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以下是我认为影响剧情质量的五大败笔:
1. 保护伞比黑社会还要多
通常,在剧集中的黑恶势力之所以猖獗,往往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保护伞,才得以为非作歹。但这部剧却展现出,保护伞的数量远远超过黑社会本身。除了禹天成、陈胜龙、熊磊以及星子等人物,江远等人也被揭露为背后的保护伞。而这些所谓的“保护伞”包括了像兰景茗、王华山、温琴、谢鸿飞等一大批人,甚至李人骏也在其中。这个庞大的保护伞网络让剧情显得极为复杂,同时也让黑社会的威胁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2. 万海和谢鸿飞的死亡不合情理
秦锋的牺牲并不出乎意料,毕竟他是警察,肩负着为哥哥复仇的使命,甚至为了保护洪亮也做出了牺牲。然而,万海和谢鸿飞的死亡却让人感到极为突兀。万海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一直致力于揭露黑恶势力和保护伞的阴谋,但最终却被毒死在监狱中,令人无法理解。更糟糕的是,万海一直相信法律会给予他公正,他甚至想着上诉,可结果却是死于毒杀,这种设定明显缺乏合理性。而谢鸿飞的跳崖自尽,更是完全违背了他之前的形象,这种死法与他的性格毫不契合。
3. 结局草率,剧情缺乏逻辑性
虽然剧集开头的节奏不错,剧情充满吸引力,但最终的结局却显得匆忙而草率。特别是在洪亮等人抓获陈胜龙、取得录音证据的情节上,处理得过于简单,几乎没有铺垫。陈胜龙为什么会录下这些关键的证据?他为什么能录下这么多的音频而不被察觉?这些细节都缺乏解释。而且,陈胜龙突然反水并主动找洪亮合作,这也显得十分突兀。总体来看,结局的铺垫太少,导致剧情显得十分仓促。
4. 破案全靠陈胜龙的录音
这部剧最令人感到无语的一点是,整个案件的破局几乎完全依赖于陈胜龙的录音。尽管前期设立了专案组,后期抓获了一些关键嫌疑人,但直到最后,案件依旧没有得到突破,所有线索几乎都来自于陈胜龙几十年的录音。如果没有这些录音,洪亮等人根本无法揭开黑恶势力和保护伞的真相。这种设定显得过于牵强,也让专案组的作用显得微不足道,所有的努力最终都归结于“录音”,这种处理方式显得过于随意和不合理。
5. 除恶未尽
虽然剧集的结局让一些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禹天成、陈胜龙、熊磊等人被判死刑,程子健被判无期,而江旭东、温琴等人也分别遭到了不同的判决,但很多罪行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算。比如,江旭东虽然被判刑十年,但他与131案的牵连仍未彻底揭开,王大有也未被完全捉拿。而孙飞教唆陈胜龙杀人,却仅仅被判无期,这样的判决显得过于宽松,无法给观众带来真正的正义感。
综上所述,这部剧的结局虽然有着一定的高潮,但其中的设定漏洞和草率的处理方式让人感到遗憾。虽然演员阵容豪华,但这些情节上的败笔却让整部剧的口碑在大结局后大打折扣,实在是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