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7月17日上映的电影《戏台》,因故推迟了八天,导致黄金时段的点映票房损失了一半。按照以往的经验,通常这种“临时换档”的电影往往难以成功。但没想到,仅仅几天后,《戏台》的预售票房就突破了6000万,一举超越了姜文的新片《你行,你上》(7天票房7000万)。有人预测,它将成为暑期档最具潜力的黑马。
陈佩斯能在电影上映前经历这么多风波,从无人看好到一夜之间预售爆棚,完成如此逆袭,归根结底,并不是情怀在作祟,而是他成功触碰到了中国文化中,三个潜规则——这些潜规则没人明说,但它们却深深影响着观众。
首先,能让这部电影上映,已经是个不小的挑战。《戏台》原本是陈佩斯于2011年亲自编排的话剧。这个剧的口碑好得惊人,巡演11年,场场爆满,豆瓣评分长期维持在9.1。如今,它经过七年筹备,被搬上了大银幕。但这一过程之艰难,业内人士心知肚明。
早在2018年立项时,投资方一开始就不看好剧本,认为剧本过于传统、缺乏话题性,尤其不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要求陈佩斯加入穿越、恋爱、玄幻元素,甚至建议他找个流量小生来演主演,进行一些戏曲与现代元素的混搭。但陈佩斯坚持自己的理念:“我不能为了迎合市场,毁掉剧本。”于是,投资方拍拍屁股离开了。
在资本眼里,年轻观众才是票房主力,认为71岁的陈佩斯怎么能拍出符合市场的电影?然而,陈佩斯的坚持让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没钱怎么办?他自己扛!他把房产抵押,自掏腰包,还找来了黄渤、尹正等老朋友助阵,他们也是零片酬出演,只为了助陈佩斯实现梦想。
很多人批评他固执,甚至说他认死理。但正是这种“死理劲”撑起了《戏台》的灵魂。数据显示,在影片预售的观众中,25到35岁的比例高达58%,这也证明了80后观众依然愿意为这份“情怀”买账。甚至有00后为了给父母抢票,10后跟着爷爷奶奶一同进影院。这一次,陈佩斯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成功激起了跨代共鸣。
然而,你以为观众被“苦情故事”打动了吗?其实并不是。大家心里明白,陈佩斯没有靠卖惨取胜,他拼的,是“气节”这两个字。
陈佩斯的复出,正是因为他深刻抓住了中国文化的三个潜规则。
第一个规则,便是“有气节”。你可能不知道,陈佩斯曾经在春晚舞台上风靡一时,和朱时茂搭档的经典小品成为全国笑话的代名词。可是在1998年,他突然消失了。原来,当时他直接拒绝了央视提出的节目版权问题,放弃了春晚以及所有赚钱的机会。很多人不理解:“你不拍春晚,难道不想挣点钱吗?人都老了。”但陈佩斯只淡然回答:“我的作品,不是我一个人的,也是观众的。”
如今,陈佩斯再次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戏台》上映时,虽然片方坚持缩短电影时间以迎合市场,但陈佩斯坚决要求保留原本的文戏和慢节奏,最终将片长保持在125分钟,因为他不愿削减那些展现戏班子真实感的部分。观众自然能看到他的用心。
映后有一位影迷高声喊道:“人,气节得在!”这句话,让陈佩斯愣住了,眼圈瞬间泛红。他感动得无以言表。这种“气节”,正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珍视的品质之一。
第二个潜规则,是“足够执着”。陈佩斯在年轻时排小品,曾为了一个动作和眼神琢磨了好几天,直到达到完美才肯罢休。这份对细节的苛求,这份不允许“差不多”的坚持,在《戏台》的拍摄过程中得到了延续。从背景道具的挑选、到戏服的复刻,每一处都尽力做到最好。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台词,他都亲自把关,直到自己完全满意。陈佩斯对细节的追求几乎到了“疯魔”的程度,但也正是这种执着,成就了电影的独特风味。
第三个潜规则,是“懂得感恩”。在娱乐圈,陈佩斯始终没有与同行撕裂,反而始终保持感恩之心。尤其是对朱时茂的感激之情,他时常在公开场合表达:“没有朱时茂,就没有今天的我。”他不仅在言语上感恩,在行动上也不忘回报观众。他曾在电影首映时表示:“我欠大家一场电影。”这种真诚,深深打动了观众,尤其是那些一度怀疑他能否成功的粉丝。
陈佩斯在《戏台》中展现的“倔强”与“气节”,与他多年在春晚的经历和坚持如出一辙。当影片讲述老班主如何不低头、不妥协时,观众也会自觉将自己代入其中——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屈服、妥协和挣扎的时刻,而《戏台》让人看到的是那份坚持与倔强。就像百鸟朝凤,当年无人问津,七年后却凭借口碑大红,正是这种真诚与执着打动了观众。
最终,陈佩斯用自己的坚持,证明了“好饭不怕晚,好故事永远有听众”的道理。尽管时代在变,但只要坚持艺术的纯粹、坚守执着的信念,陈佩斯就永远不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