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佩斯,很多人脑海里会蹦出那个光着膀子、满嘴面条、咧嘴傻笑的家伙。
198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他和老搭档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一夜爆红。
那会儿的春晚还不是现在这种花里胡哨的大杂烩,简简单单的舞台,靠的就是演员的真功夫。
陈佩斯那夸张的肢体、灵动的表情、加上节奏感爆棚的台词,愣是把一个吃面条的日常小事演成了全国人民的集体记忆。
那句“吃面条,吃面条!”至今还有人拿来调侃。
陈佩斯家里有着浓厚的艺术基因,他的父亲陈强是电影圈的老戏骨,演《白毛女》里的黄世仁,演得太好,观众恨不得冲上台揍他一顿。
陈佩斯这名字也挺有意思,来自父亲在匈牙利演出时对布达佩斯的纪念。
哥哥叫陈布达,他就是陈佩斯,弟弟妹妹也沾了点这地名的边儿。
80年代的陈佩斯,简直是喜剧界的顶流。
他和朱时茂的组合在春晚舞台上几乎无敌,《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羊肉串》,每一部小品都成了经典。
那个年代,电视机是稀罕物,春晚更是全家老少的年度盛宴。
陈佩斯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夸张却不浮夸,接地气又不低俗,带着点卓别林式的肢体幽默,又有老北京胡同里那种市井的机灵劲儿。
他的小品不光让人笑,还总能让人品出点生活的酸甜苦辣。
1984年他还凭借电影《夕照街》拿下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又凭《少爷的磨难》摘得小百花奖最佳男主角。
可以说,那时候的陈佩斯,就是中国喜剧的一张名片。
可谁能想到,这位春晚台柱子、观众眼里的“开心果”,在90年代末却突然从荧幕上“消失”了。
坊间传言他被“封杀”,整整23年没再登上央视的舞台。
事情的起因,至今众说纷纭,公开的信息里,提到1998年前后,陈佩斯发现某电视台未经授权播放了他的经典小品《吃面条》《卖拐》等作品。
他和朱时茂一怒之下把电视台告上了法庭,要求维护自己的版权。
这在当时可是个大胆的举动,那年头,版权意识还没那么普及,很多人觉得“播你的作品是给你面子”。
这场官司虽然胜诉了,但也让陈佩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和央视的关系变得微妙,春晚的舞台从此对他关上了大门。
这23年里,陈佩斯没闲着,但他选择在话剧领域深耕。
2001年他创立了大道喜剧院,把重心从荧幕转向了舞台。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红遍全国的喜剧明星,为啥要跑去搞话剧?
那可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观众少,票房低,还得一场场巡演,累得像个老黄牛。
可陈佩斯偏偏倔,他说:“戏是演给人看的,剧场虽小,但能让人看得真切。”
从《阳台》到《老宅》,再到后来的《戏台》和《惊梦》,陈佩斯的话剧作品每一部都像是在打磨一块璞玉。
他不光演,还自编自导,甚至亲自抓舞美、道具、灯光,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2008年的《阿斗》,他一改往日的草根形象,演了个昏庸的帝王刘禅,愣是把一个历史笑柄演出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凉。
2015年话剧《戏台》首演,这部戏成了他艺术生涯的一个巅峰。
豆瓣评分高达9.1,仅次于人艺的《茶馆》,巡演十年,场场爆满,观众从60后到00后,跨越好几代。
这期间,他也试过重返荧幕,2015年,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好大一个家》在央视一套播出,时隔16年重回央视,可惜反响平平。
陈佩斯自己也说,电视和电影的创作环境变了,胶片时代的那种纯粹已经很难找回。
他更喜欢舞台,因为那里能让他和观众直接对话,没有剪辑,没有滤镜,只有真刀真枪的表演。
2025年7月25日,电影《戏台》上映。
这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影片,是陈佩斯时隔32年重返大银幕的作品。
71岁的他不仅自编自导,还亲自出演戏班班主侯喜亭。
影片讲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五庆班戏班在演出《霸王别姬》前夕,遭遇的一系列荒诞事件:
包子铺伙计被误认成名角,军阀大帅蛮横要求改戏,台前台后乱成一团。
笑料百出,却又处处透着心酸。
为了这部电影,陈佩斯下了血本,据报道,他抵押了北京的房产,儿子陈大愚也拿出积蓄支持父亲。
投资方五次撤资,理由是“没人会看一个71岁老头主演的电影”。
预售初期,票房仅26万,院线经理甚至把《戏台》排到午夜场,和那些“10块钱随便看”的片子放一块儿。
可陈佩斯没退缩,他带着主创跑路演,挨个城市跟观众见面。
结果点映口碑炸裂,票房从26万逆袭到6000万,上映5天破2亿,豆瓣评分8.0,成了2025年暑期档的一匹黑马。
电影《戏台》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部影片的胜利,更像是陈佩斯对自己艺术生涯的一次总结。
他在片中饰演的侯喜亭,是个在乱世中挣扎的戏班班主,面对军阀的压迫,他忍辱负重,却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宁愿挨枪子也不改戏。
这角色,像极了陈佩斯自己,为了艺术,他可以低头,但绝不低到尘埃里。
他的老搭档朱时茂在首映礼上动情地说:“这片子要是不行,我会比你更难受。”
影片的喜剧风格,延续了陈佩斯一贯的“笑中带泪”。
他曾说:“喜剧不是挠痒痒,笑完得让人有点思考。”
《戏台》做到了这一点。表面上,它是个荒诞喜剧,包子铺伙计(黄渤饰)被误认成名角,军阀洪大帅(姜武饰)蛮横改戏,笑点密集自然。
可深挖下去,它讲的是艺术在权力面前的困境,小人物在乱世中的无奈。
片尾,戏班在炮火中坚持唱完《霸王别姬》,那句“戏比天大”喊出了陈佩斯的艺术信仰。
陈佩斯的艺术成就,早已不局限于春晚小品。
80年代的“二子系列”电影,奠定了中国喜剧电影的雏形;
90年代为《宝莲灯》配音的孙悟空,至今是无数人心中的经典;
新世纪的话剧创作,更让他从“小品王”转型为戏剧大师。
他的大道喜剧院,不仅培养了一批喜剧新人,还让中国话剧市场多了一抹亮色。
2016年,他获“中华文化人物”奖,算是对他艺术贡献的肯定。
在业内陈佩斯是个“老派艺术家”,他不爱综艺,不炒作,采访时也很少提那些陈年旧事。他把精力全扑在创作上,严苛到近乎偏执。
北京电影学者戴锦华评价:“《戏台》的成功证明,真正的好作品永远能找到知音。”
对陈佩斯来说,电影《戏台》更是一场迟到45年的“绝地反击”。
从1980年和父亲合拍《瞧这一家子》开始,他一直梦想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戏台》是他71岁时交出的答卷。
更重要的是,《戏台》让人们重新思考喜剧的意义。
在流量当道的今天,很多人觉得喜剧就是堆砌笑料,煽情收尾。
可陈佩斯不这么干,他在《圆桌派》里说过,现在的喜剧爱“喜头悲尾”,是因为创作者功力不够,只能靠煽情凑数。
《戏台》却克制住了煽情的冲动,结尾点到即止,让人欲哭无泪。
这种“笑中藏悲”的表达,正是陈佩斯对喜剧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