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您的认真阅读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要说今年最出人意料的一部电影,还真不是哪个流量大制作,而是这部看起来像给戏迷做的“文艺冷门”——《戏台》。
老派、灰调、京腔一响就把人劝退三步那种。
可谁想到,这部“你以为会扑”的片子,上映三天票房就破了1.66亿,评分两极化,热度却一天比一天高。
有意思吧,观众不是不爱文艺,是你别端着。
《戏台》没端,是真没装,一口气把舞台、梨园、人情冷暖给你炖成一锅热腾腾的“旧社会味儿”。你看完出来,脑子里不是情节,是一种说不清的复杂——你笑了,但也酸了。
戏里戏外都沸腾了,可真正点燃观众的那把火,不是陈佩斯,不是黄渤,而是——六姨太。
她一共也就出场两场,连全名都没有。但她在台上一站,嗓子一亮,台下直接静音。
不是她唱得多绝,是她身上有种“我认命,但我不认输”的气。她不是主角,却成了观众心里挥不掉的一缕戏魂。
而最绝的,是她笑。
那记笑,是在一群人面临生死命运交锋、舞台快塌的那个瞬间,她扭头给了你一个若有若无的笑——不艳、不媚、不苦、不笑给谁看。你看着她笑,却不知道自己眼眶什么时候湿的。
这角色被徐卓儿演活了。
你可能不熟她,别说你,她自己估计也没想到,能因为一个没几场戏的六姨太,突然让一堆观众查起她名字。
然后更让人意外的是——这角色,她是怎么来的?
是陈佩斯点名选的。
不是因为名气,不是因为熟脸,是她来试戏那天,一脸真诚地说:“只要管饭就行,怎么演都行。”
不是“我能演”,不是“给我试一试”,而是“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别饿着我就行”。
你说娱乐圈浮躁归浮躁,但在这种谁都想蹭曝光的节点,有人说“管饭就好”是真实,也是真香。
这不是卑微,这是把表演当活儿来干,不把自己端着当个“艺人”。演戏就是干活,你给我台词我就走位,你让我转我就转,演得好是本事,演得扎实是态度。
也难怪,陈佩斯后来跟人私下说:“她一笑,主角都没得比。”
其实整部《戏台》能跑出,是意外,也不意外。
它不占黄金档期,主打怀旧、京剧、梨园文化,乍一看没啥爆点。但它把那种你爸你爷那个年代的人情世故,给你一刀一刀剖开。
你能看到“大帅要改戏保命”的讽刺,也能看到“戏子拼了命唱戏”的执念。你会发现,那些唱戏的,不是演员,是活在戏里的人。
角色在苟活,演员也在拼命活。
有的人为了活命改戏,有的人为了面子死撑,有的人一转身就是狗,有的人一闭眼就是魂。
你以为这是老故事?错,这是现在。
这社会不是没戏台,是每个人都站在戏台上。
《戏台》里那点荒诞感,其实我们天天过。
台上唱“海誓山盟”,台下咬牙活命。你说这是哪年的事儿?不就是我们自己?
说回电影票房。
一开始平台预测是3.6亿,上映第一天冲到5000万后,猫眼干脆改口说:可能能到4.9亿。甚至还有人说剑指5亿。
我看,真不是吹。
这片子第一是口碑发酵太快,朋友圈、豆瓣、抖音全在刷六姨太、刷“只要管饭就行”、刷陈佩斯“归来”。但更深一点的原因是:这部戏里没讨好谁。
它不哄你哭、不逗你笑、不靠反转抓你眼球。它只拍了一群人在戏里活命、在命里唱戏。
你会发现,哪怕你没看过京剧、不了解梨园、甚至不爱文艺片,但你就是会被那些人的情绪拽住。
这就是它“火得真实”的原因。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好。
有人说它太像舞台剧了,电影感不够。也有人觉得人物关系不够丰满,节奏稍慢。
我都认。但你要说它没质感?那是你真没看懂。
它没有那种“工业糖精味”的电影节奏,但它有舞台上才能给的“沉淀力”。
一个角色不到三场戏,能留下“她那一笑,我忘不了”的后劲,这种击中人的能力,是很多大制作砸几千万都拍不出来的。
那不是剧本牛,是演员在现场活成了戏。
最后想聊聊陈佩斯。
这个人离开银幕多少年?三十多年。他不靠综艺、不上热搜、不做宣传。你说他是“老戏骨”,其实他骨头也不老,只是“骨头硬”。
他拍这部《戏台》,不是来抢回观众,而是把他心里一直惦记的那点“梨园梦”兜出来了。
你看他在片里演那个乱世中还想唱真戏的角儿,你会恍惚觉得——这不就是他自己吗?
明知时代已经不唱这个调了,但我偏要咬着嗓子唱到底。
他和六姨太,都像是戏台上不愿退场的“配角”,别人觉得他们不值,但他们自己知道:唱到落幕那刻,才是真的演员。
而他们这一唱,真就把今年暑期档搅热了。
所以你说这电影为什么火?
不只是因为拍得好,是因为这年头,观众早就腻了“讲废话”的电影。
你给点真东西,哪怕慢点,哪怕不够爽,他们都认。
一部戏台,一抹笑,一句“只要管饭就行”。
看着像段子,听着像玩笑,实际上是今年最走心的一句台词。
你要问我——现在还有多少人是这样拍戏、这样演戏、这样看戏的?
我只能说,不多了。能火一次,是福。能让观众记住,是命。上头条 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