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TVB最红小生,被金庸点名夸奖;他47岁读北大EMBA、51岁进入香港政府公职体系、53岁依旧选择单身。
他不是典型的“上岸”艺人,也从不热衷炒作,却用30年的时间证明,“生活可以不一样,但要足够真实。”
马浚伟1971年出生于香港一个潮汕家庭,家中有五个孩子,仅靠父亲一人驾驶公交车维生。
家境拮据,母亲患病多年,他自中学开始便放弃升学机会,在街头卖冰淇淋补贴家用。即使成绩优异,曾被香港理工大学美术系保送资格,他也只能忍痛放弃。
1993年,在连续失败了42次后,他终于在第43次歌唱比赛中脱颖而出,赢得冠军,并签约华纳唱片。
然而,公司宣传将他“对标四大天王”,引来强烈反弹。音乐道路因此受挫,他转向演艺行业,成为TVB合约演员。
1998年,他在《鹿鼎记》中饰演康熙,温文儒雅的形象深入人心。金庸亲自点评:“他是所有影视作品里最像康熙的一位。”
此后,他出演了《洛神》《金牌冰人》《凤穿牡丹》等剧,被誉为“收视保证”。
事业逐步稳定后,命运却再次带来重击。
1999年,母亲因手术并发症突然去世。
她是马浚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之一,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将他推入长达七年的心理阴影。
他曾患上抑郁症和惊恐症,外表风光,内心却极度崩溃。
那段时间,他继续演出,但每晚结束拍摄后陷入深度自责与痛苦。他曾在多个公开采访中表示,靠信仰与运动疗愈才慢慢走出困境。
2012年,马浚伟与TVB解约,转战内地市场,出演《鸳鸯佩》《建元风云》等作品。
2013年,他成立个人工作室,从事影视、舞台剧制作与推广。
与此同时,他投身表演教育工作,创办演艺训练班,担任主持人、创作总监,并自编自导原创剧目。
代表作《偶然·徐志摩》曾在香港巡演二十多场,场场爆满。
他倡导的“演艺是艺术,不是造星机器”理念被认为是对浮躁行业现状的一种回应。
2018年,马浚伟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课程录取。
当时他已47岁,且无本科学历。北大方面破格录取了他,允许其旁听、修完学分、获得结业证书。
对于“北大硕士”标签,他多次澄清:“我不是硕士生,没有学位。”他说:“我求的不是学位,是过程,是知识,是人生厚度。”
求学期间,他每月赴京一次,坚持听课、做作业。
他说,“那段经历让我反思很多,我重新理解了管理,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2022年11月,马浚伟获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委任,成为演艺专责小组成员,负责推动剧场艺术发展。这一身份引起外界误解——
“马浚伟考公上岸?”
对此,2025年,他终于做出回应:我不是公务员,只是义工。
他详细解释道:在香港,公职人员≠公务员,我没有薪酬,这是政府邀请业界代表参与文化事务的形式。
他曾加入香港艺术发展局,担任电影与新媒体委员会委员,继续推动文化产业与青年教育。
他每日行程密集,在多个身份中切换自如。他说,“我的包里永远有平板电脑,要随时工作。”
至今,马浚伟未婚未育。
他坦言这是主动选择,而非偶然结果。
他曾说:我对爱情没有执念,对家庭有责任,但我更想用我的人生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
多年来,他投身公益、电台、教育、心理辅导等多个领域。
他主持的《同理·继续走》采访弱势群体、讲述真实故事,致力于唤起公众对人文的关注。
他的朋友圈多为教育、文化与社会工作者,自称“没有明星包袱”,只想做一个“用作品讲话的人”。
6月17日,新城广播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原本担任首席营运总监的马浚伟,将在同年7月15日起晋升为行政总裁。
消息公布后,他通过公关团队给媒体发了一封公开信,信里感谢了集团和管理层对他的信任与支持,还表示会全身心投入到新工作中,和团队一起努力,让新城广播更有影响力。
马浚伟从不是“爆红”的代表,但却是“持久走得远”的范例。他的人生不是高光不断,而是多次低谷后选择重启。
53岁的他,依旧没有停止成长。
他可能不是你熟悉的娱乐明星,但他正在成为香港文化界、公共事务中的“实干者”。
而正是这种真实、立体、不依附标签的人生,让他越来越被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