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幼便背负着命运的沉重,然而凭借无畏的坚韧与深厚的家族情感,最终书写了一段传奇人生。
于和伟,史上最为辛酸的影帝之一,曾在襁褓中依赖着姐姐的乳汁度过了最初的岁月。身世并不显赫,家境贫寒,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艰难地靠着卖红薯抚养他与其他八个兄妹。尽管生活艰辛,但母亲始终不离不弃,竭尽全力支持他的教育梦想。经过二十多年在娱乐圈的默默耕耘,他最终凭借一句“接着奏乐接着舞”红遍大江南北。功成名就后,他从未忘记为自己撑起未来的哥哥姐姐们,深知没有他们,他便无法走到今天。
于和伟的传奇人生,起始于1971年,他出生在辽宁抚顺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母亲45岁才生下他,因此他成为了家中排行第九的孩子。作为家中的最小儿子,他从出生起便深得哥哥姐姐们的疼爱。但由于母亲年纪较大,身体虚弱,奶水供给不足,家里经济困难,更无力购买奶粉。正当于和伟面临生存困境时,24岁的姐姐挺身而出,决定亲自为他哺乳。姐姐充足的乳汁成了他生命中的一线希望,也让他在成长过程中无比重视亲情。
命运似乎注定与困苦为伴。三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中的支柱崩塌,家庭陷入贫困之中。为了维持生计,母亲便将田里种的红薯烤熟后拿到街上卖,坚韧地支撑着这一大家子。于和伟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体会到母亲的辛劳。在每个放学后,他都会自愿陪母亲卖红薯,力所能及地分担一些家庭的重担。即便如此,家里的经济状况仍未见好转,于和伟一度萌生退学的念头,想要减轻家庭负担。然而,兄长姐妹们都劝阻他,并告诉他,读书是他们全家唯一的希望。于是,他们倾尽全力供他上学。
早在少年时期,于和伟便展现出对文艺表演的浓厚兴趣。初中毕业后,他考入了幼儿师范学校音乐班,并始终保持着班里的优秀成绩。1989年,他考入了抚顺话剧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然而,这份职业并没有满足于和伟的抱负,他渴望着更大的舞台。1992年,他在姐姐的大力支持下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凭借非凡的实力,他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考试。
然而,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后,于和伟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学费无从支付,母亲拿不出钱来。就在此时,二姐得知了这个消息后毅然决然地决定将为儿子买钢琴的钱拿出来,四千元的学费全部交给了于和伟。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支持,才让于和伟能够在上海戏剧学院完成学业。
初入上戏,于和伟倍感孤独与不适,他常常怀念东北家乡的温暖,心头充满了思乡之情。然而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家族的希望,便将这些思绪藏在心底,专注于学业与演艺事业的提升。他不仅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还在课余时间做起了兼职工作,尽可能减轻家庭的负担。正当他觉得一切都将在努力中有所回报时,一场噩耗却接踵而来。
1993年,于和伟正在上海戏剧学院就读时,大姐突发肺癌,被诊断为晚期。听闻这个消息后,于和伟赶紧整理行李回家探望,然而不幸的是,大姐在他赶回家之前便已经去世。没有见到大姐最后一面,这成了于和伟心中永远的痛。那段时间,他几乎无法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恢复过来。
1996年,于和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话剧团,然而初入话剧团的他依然没有得到过多的机会。由于没有知名度,他只能演一些配角,但他并未因此灰心丧气,反而把这些低谷时光视为提升自己演技的契机。经过不断磨练,他终于凭借古装剧《曹操》中的“荀彧”一角崭露头角,1999年正式进入了演艺圈。
在与导演高希希的多次合作中,于和伟逐渐积累了更多的演出机会,成为了军旅题材影视剧中的常客,并凭借精湛的演技成为了观众口中的“老戏骨”。然而,正当事业步入正轨之时,命运再度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母亲因病去世。再次失去亲人,于和伟痛心不已,尽管他再一次未能亲眼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
2008年,于和伟凭借《纸醉金迷》一剧荣获上海白玉兰奖最佳男演员奖,正式登上了演艺事业的巅峰。此时的他,事业如日中天,各大剧组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然而,在这一切辉煌的背后,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些为他撑起未来的哥哥姐姐们。于和伟在事业有成后,第一时间为他们购置了新房,安顿了他们的生活。为了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他将自己的一切倾注于家庭,成为了全家人的骄傲。
即使名利双收,但于和伟心中始终藏有遗憾——曾经为他奉献一切的大姐和母亲,未能享受他的成功。如今,他以一部部经典作品征服了观众,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老戏骨”,而他与家人的深厚亲情,依旧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