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二家房客》这部剧中,太子炳(彭炽权饰)一出现,便摇着折扇,步伐悠然,嘴角挂着一抹狡黠的笑容。尽管他是个贪财、好色、欺软怕硬的典型反派人物,但每每在关键时刻,他却流露出几分人性光辉。正是这个角色,与性格泼辣的八姑(黄伟香饰)和隐忍坚韧的阿香(郑钤丹饰)共同构成了剧中的核心三角关系。十多年来,这三人的命运牵动了无数广东观众的心。
尽管太子炳是反派,彭炽权的演技却让这个角色充满了生气和可笑感:当他算计租客时让人咬牙切齿,当被八姑揪耳训斥时又显得滑稽又可怜,而当他被孙锦珍骗得一无所有时,观众既恼怒又为他叹息。有观众戏谑地说:“太子炳的坏,就像西关茶楼里那个精明的老掌柜,带着满满的人情味。”
在现实生活中,彭炽权走在广州街头时,总有人喊道“太子炳!”他笑着说:“现在连菜市场的阿婆都叫我‘炳叔’,大家倒是忘了我的真名。”这种亲切的称呼,正是他这个角色深入民心的体现。作为广东的“第二神剧”,《七十二家房客》通过两三千集的剧情,展现了民国广州的市井风貌,而太子炳一家三口的命运起伏,正是这部平民史诗的缩影。
1947年,彭炽权出生在广州番禺的一个普通家庭。谁曾想,这个在荔湾涌边跑跳的孩子,13岁便以惊人的天赋考入广东粤剧学校,成为当年最年轻的“红船子弟”。在粤剧的黄金时代,他得到了宗师的亲授:新马师曾传授唱腔的精髓,罗品超教他武生身段的技巧,文觉非则教他丑生的表演艺术。
彭炽权在粤剧的表演上如海绵般吸收着各种技艺,逐渐培养出一身刚柔并济的独特功夫,业内也开始称他为“千面老倌”。1984年,他主演的《拉郎配》在港澳掀起轰动,谢幕时观众纷纷将金项链抛向舞台;1990年,他在《紫凤楼》中的反串表演也深受好评,悲怆的唱段让红线女感动得流泪。即便后来情景喜剧火爆,他依旧每年坚持登台:“粤剧是我的根,太子炳只是树上的一片叶。”
然而,随着粤剧在电视时代的逐渐式微,命运再一次敲响了他的门。2008年,61岁的彭炽权接下了《七十二家房客》,这个看似偶然的决定背后却有深意:他不仅是向恩师文觉非的致敬,同时因为误听“120集”为“20集”而欣然答应。谁能料到,他一演就是17年,经历了2000多个日夜的拍摄,将“太子炳”这个角色深入人心。彭炽权曾在化妆间感慨道:“年轻时我演的是英雄豪杰,老了却成了市井小人,艺术这条路,从来不是由人来选择的。”
现实生活中的彭炽权与剧中的太子炳截然不同。妻子林佩珍——这位粤剧界的名角,既是他在广东粤剧学校的大师姐,也是他相伴了57年的生活伴侣。1968年,21岁的彭炽权和23岁的林佩珍在剧团相识相爱,从此两人形影不离。在《琵琶行》悲切的唱段中,在《紫凤楼》华丽的水袖舞动中,他们演绎着别人的悲欢离合,也共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
观众常戏称太子炳与八姑“般配”,但看到彭炽权夫妇的合影时,大家都会感叹,这对真夫妻的默契远远超出了剧中角色的演绎。林佩珍那温婉坚韧的气质,与彭炽权眼中的欣赏与依赖,共同筑起了跨越半世纪的情感长城。即便丈夫因电视剧走红,林佩珍依旧保持着艺术家的淡泊,专注于粤剧教学。每当彭炽权拍摄工作繁忙归家时,总能看到妻子在厨房里为他熬制的老火汤——那份温暖,远胜过任何舞台上的掌声。
彭炽权与林佩珍育有一独女彭琳,出生于粤剧世家的她却选择了不同的艺术道路。八岁就登台的她并未走上粤剧的路,反而在音乐领域大展宏图。她清楚地意识到,父母的成就太高,自己无法超越,于是选择了自己的舞台。当彭琳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星海音乐学院,在新加坡成为金牌声乐教师时,彭炽权欣慰地说:“她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她跳《胡桃夹子》的视频我一直存着,比我自己得奖还骄傲。”这种代际间的理解与支持,正如岭南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自我革新。
在珠江水流不断的歌声中,彭炽权用60年的艺术生涯书写了一部岭南文化的变迁史。从粤剧的辉煌舞台到电视剧的烟火片段,从英雄豪杰到市井小人,变化的是角色,而不变的是他对艺术的忠诚。“只要观众还想看,我就会继续演下去。”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正是这位老艺术家对舞台最深沉的热爱。当太子炳再次在荧幕上活跃时,我们看到的,除了角色本身,更是一个时代在艺术中的永恒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