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利剑·玫瑰》自7月30日在央视八套首播以来,已经连续播出两日。在首日播放时,很多账号纷纷发布了该剧的峰值收视率数据(来自酷云实时数据),并为这一数字大肆宣传。然而,随着第二天的播出,这些账号却悄然放弃了对收视率的关注,也未再进行数据对比。为了公平起见,我将对这部剧开播的两天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酷云的收视率数据,《利剑·玫瑰》首日的收视率为1.8902%,而次日的收视率则降至1.6971%。这一显著的下滑,显然反映了观众对剧集质量的失望,导致大量观众选择弃剧。那么,打拐这一本应备受关注的题材,为什么会在口碑上出现如此不佳的情况呢?
打拐题材本身与观众有着深刻的情感连接,通常此类题材的电视剧能够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因此,正是在我对该剧定档时的预期中,我认为这部剧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尽管该剧拥有题材上的优势,却未能有效地将这一优势转化为作品的质量,反而暴露出多个问题。
其中,叙事失真是最显著的缺点之一。剧中涉及到三类主要角色:打拐工作人员、受害者及其家属、以及犯罪分子。然而,这三类角色的塑造都存在失真问题。首先,打拐工作人员的设定,与早期播出的写实题材剧如《我是刑警》等相比,显得过于戏剧化,缺乏应有的写实气质,反而带有明显的偶像剧色彩。这是该剧最大的问题之一。
这种问题的根源,既有剧本角色设计不当的原因,也与演员的表演水平密切相关。剧中的男女主角采用了“从敌到友”的叙事模式,初期男主对女主抱有敌意,随后在日常工作中,两人逐渐了解彼此并成为战友。这种套路化的角色关系,显得陈腐且缺乏新意。在一部有质量追求的剧作中,很难看到这种老套的情节设计。试问哪部写实题材的电视剧会采用如此不切实际的角色发展?
与此同时,主演的表演也让人难以信服。迪丽热巴在剧中常常让人感到情绪表达的欠缺,几乎每一场戏都给人一种情绪不够饱满的感觉。她的演绎方式,让观众无法清晰地感知角色的情感波动。而金世佳的表现则更显得轻佻和不严肃,显然与打拐工作人员这一角色的严谨气质不符。
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塑造,剧集则陷入了典型的脸谱化陷阱。剧中这些角色的设定缺乏层次感,过于简单化和符号化,完全未能展现出真实的情感冲突。这种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编剧缺乏实地调研和真实素材的积累,导致剧本创作脱离现实,无法反映出真实的社会情感。而对于犯罪分子的描写,则同样缺乏深度,角色单一且不具立体感,完全只是“平面化”的存在。
此外,剧中的角色常常陷入诉苦与煽情的模式,这不仅让人感到厌烦,还严重影响了剧集的整体质量。剧中大量用来表现女主角勤奋工作的桥段,往往通过父母的台词来强调她的辛苦与危险,“她每一件事情都冲在最前线,多么危险”。然而,严肃写实的电视剧是不会如此直白地进行情感渲染的,它们更注重通过真实的情节来让观众自然感知人物的艰辛与努力。《利剑·玫瑰》则显得过于依赖这种陈旧的技巧来表达人物情感,结果不仅未能打动观众,反而引发了反感。
剧中的过度煽情和缺乏真实情感的原创性,更加剧了观众的排斥感。许多桥段让人有种在看法制节目而非电视剧的错觉。剧中角色情感的处理过于矫揉造作,煽情的手法过于频繁,导致情感的失真,严重破坏了剧集的真实感。一个懂得叙事的编剧绝不会如此轻易地依赖煽情手法。
从剧本的角度来看,《利剑·玫瑰》在角色设定、情节推进以及写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都相当薄弱。缺乏深入的角色创作,缺乏合理的人物设计,缺乏流畅的故事结构,以及缺乏对于叙事逻辑的严谨把控,直接导致了这部本应具备题材优势的剧集,反而因质量问题遭遇了收视率的显著下滑。因此,尽管该剧初期收视成绩不错,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的流失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那些曾大肆宣扬首日收视率数据的账号们,或许该停下来,好好反思一番了。(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