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乔安山心中始终有一个难以抚平的伤痛,那就是他与班长雷锋的死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逃避的责任感。这份沉重的内疚,伴随着他度过了漫长的岁月。1995年,以乔安山为原型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后,乔安山的名字才开始为人熟知。但不为人知的是,在电影筹拍之初,乔安山内心充满了抵触与矛盾。他一直不愿接受这个提案,因为雷锋的牺牲至今仍然是他心中的一个结,此外,他也认为许多无名的战友和英雄同样值得被记住。
然而,导演王兴东的一句话改变了乔安山的想法。王兴东说:“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雷锋了,你作为雷锋的战友,再不站出来,下一代的孩子们就会更不知道他。”这句话触动了乔安山的内心深处,最终他答应了参与电影的拍摄,并决定将雷锋牺牲的真相公之于众。
乔安山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59年,为了补贴家用,他到鞍钢矿区做了一名普通工人。与此同时,雷锋也响应国家号召,从湖南来到鞍钢,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两人分别在不同的厂区工作,乔安山在电解厂,雷锋则在焦化厂。尽管工作地点不同,他们却经常碰面,因此结识了彼此。
1960年,乔安山和雷锋一同入伍,进入了同一个连队。虽然他们是同一批新兵,但雷锋却在队伍中脱颖而出。他勤奋好学、乐于助人,迅速获得了战友们的认可,并且被提升为班长,成为全连队的学习榜样。刚开始,部分战友对雷锋的表现心存不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被雷锋的真诚与无私所感动。乔安山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当一个战友的棉服烤坏了一个大窟窿,而所有人都在睡觉时,雷锋悄悄地将战友的棉服修补好,毫不张扬,仿佛这些善举本就是他日常的一部分。
雷锋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来的细腻与关怀,深深打动了乔安山。乔安山的家庭较为困难,每次家里来信时,雷锋都会主动帮他读信并写回信。有一次,雷锋得知乔安山家境贫困后,悄悄地把自己积攒下来的20两块钱寄给了他的母亲。这笔钱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巨款——每月的津贴不过六块钱,而雷锋竟然一次性寄出了这么多钱。乔安山的母亲知道后,感激不已,打算为雷锋做一双布鞋以表谢意。可惜,雷锋牺牲前,布鞋还未来得及送出。
那天,乔安山与雷锋一同开车执行任务。途中,他们到达一个急转弯处,雷锋让乔安山接替自己开车,表示这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说完,雷锋便下车站在路旁指挥。当乔安山成功通过了这个急转弯,下车时,却发现雷锋已经倒在地上,鲜血浸湿了大地。原来,在车经过路旁的一根晾衣木杆时,木杆由于被压断,反弹的铁丝击中了雷锋的太阳穴。乔安山迅速将雷锋送往医院,但由于伤势过重,雷锋不幸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虽然部队最终给出的结论是雷锋因公牺牲,乔安山并不负有责任,但他心中的内疚感始终没有得到解脱。岁月流转,乔安山成家立业,转业转行,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波折,可雷锋的死依旧是他无法逃避的痛。为了隐藏自己与雷锋的关系,乔安山几乎隐姓埋名,始终不愿公开谈论。
然而,雷锋对乔安山的影响始终没有消失。后来,乔安山调到了铁岭车队。有一次,深夜,他在路上遇到了一名生病的小女孩。那时,寒风刺骨,气温极低,乔安山担心小女孩会在半路上出现意外,于是决定将她送往医院。在送小女孩去医院之前,他让车上的两名搬运工下车等待,而自己则带着小女孩离开了。约一个小时后,他返回时,看到搬运工们因寒冷而浑身颤抖,愤怒的情绪使他们忍不住打了乔安山两记耳光,抱怨他多管闲事。乔安山感到委屈,但他理解搬运工的愤怒,强忍着情绪把所有委屈咽进肚里。他想,如果雷锋还在,他一定会支持自己的决定。
从那时起,乔安山的生活便成了雷锋精神的践行者,虽然他有时会遭到误解,甚至被讹诈,但他始终坚信,雷锋的精神一定会传承下去,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