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主持人通常会有哪些形象呢?
传统的主持人往往端庄稳重,像央视的康辉和董卿那样。
或者是能够调动气氛,把整个场面活跃起来,像地方台的何炅和汪涵。
但要说在台上“疯疯癫癫”,“装疯卖傻”的风格,恐怕只有谢娜能做到。
谢娜出生在四川中江,父母一位是歌手,另一位是舞蹈演员。
家中的录音机总播放着川剧和流行歌曲,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她从小便对唱歌和跳舞情有独钟。
在小学时,她便已是班级联欢会的“主力军”,不仅能把赵本山的小品模仿得栩栩如生,还能用四川话编顺口溜让全校捧腹大笑。
14岁时,谢娜瞒着家人报名了全国影视新人大赛。
在四川赛区,她凭借机智获得了冠军。
然而到了北京赛区,她的四川口音却成了她的阻碍,评委直言她台词不清晰,表示她不适合当演员。
这番话如同针扎进了她的心里。
回到家后,她开始对着收音机苦练普通话,甚至用石子含在嘴里读课文,练到口腔出血。
1997年,她报考四川师范大学时,因为普通话不过关再次被拒绝。
招生老师还劝她,这种水平不适合学表演。
谢娜没有放弃,每天堵在老师办公室门口,用软磨硬泡争取听课机会。
那段时间,她每天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字典翻得快要掉皮。
终于,在1998年的全国表演大赛中,她凭借“盲女”角色获得了冠军。
评委虽然认为她的普通话仍有口音,但却高度赞赏她对情感的深刻表达。
但命运总爱和人开玩笑。
当她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意外丢了准考证,只能蹲守在电影制片厂门口等待机会。
1999年,她在跑龙套时被《快乐大本营》的编导发现。
当时张卫健来到录制现场,原定女嘉宾未到,谢娜临时顶替,她即兴模仿张卫健经典角色,引得现场爆笑。
节目组没想到这位“野路子”姑娘能这么能顶场,决定留下她当“机动主持人”。
这段“野路子”的经历,也为她日后在《快乐大本营》的表现埋下了伏笔。
刚加入《快本》时,谢娜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原石。
2002年正式加入后,她与何炅形成了绝妙的互补——何炅如定海神针,而她则像颗快乐炸弹。
在游戏环节中,她毫不犹豫地往自己脸上抹蛋糕,在访谈中自嘲解围。
记得有一次采访一位内向的歌手,对方始终说不出话来,谢娜立马以一句“我小时候上台唱歌,紧张得把歌词忘成四川话了”打破了沉默,活跃了气氛。
2005年李湘离开后,谢娜成为了节目“外景突袭”环节的主力。
统计数据显示,谢娜参与的外景片段,收视率比平常高出37%。
然而,她也因此遭遇了争议,有人觉得她的风格“疯疯癫癫”,不像个主持人。
类似的争议屡屡出现在她的主持生涯中。
2015年与汪涵的“抢话风波”让她登上了热搜。
其实,这并非偶然,而是游戏环节的剧本安排,后期剪辑时未保留全部内容。
汪涵后来特意发微博解释,谢娜故意装作不懂事,是为了节目效果。
最为人熟知的争议则发生在2018年的跨年晚会。
当时其他主持人正在介绍节目,谢娜突然插话说:“烟花真好看”。
后来导播回放发现,原来是提词器突然黑屏,谢娜试图救场,但未能掌握节奏。
事后,她写下了长达3000字的检讨,逐一分析了每个环节的失误。
关于“刘德华采访争议”,事实的真相也另有隐情。
谢娜本意是为了活跃气氛开个玩笑,却被剪辑成了“不礼貌”的样子。
第二天刘德华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谢娜是个会调动气氛的小姑娘,只是表达方式稍显直率。
2025年《快乐大本营》的停播,成为谢娜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突然失去了主舞台的她,推掉了27个综艺邀约,背着书包走进了中央戏剧学院,向冯远征学习话剧。
同学们表示,她每天都是最早到排练厅,最晚离开,台词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显示她的努力。
那段时间,她参演了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十三角关系》,饰演一个为了挽回丈夫向情敌请教的女人。
有一场戏里,她先是放声大笑,笑着笑着突然哽咽,说道:“我连他袜子颜色都记得,却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不再爱我了。”
台下的观众听到后纷纷掉泪。
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表示,谢娜终于突破了喜剧的外壳,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共情力。
2025年,谢娜带着全新的面貌回归。
在《乘风破浪》中,她从参赛选手变成了主持人,首次尝试解说舞蹈比赛。
虽然没有舞蹈基础,但她提前将“wave动作”理解为“像绸带流动的感觉”,用通俗易懂的话讲解给观众听,节目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50亿。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她参与的《姐姐当家》。
她提出“不要剧本,拍摄真实生活”,跟随单亲妈妈凌晨4点去进货,帮忙搬箱子时她笑称:“这比在舞台上翻跟头累多了。”
节目上线当天播放量破亿,豆瓣评分从5.1飙升至7.2。
有观众评论称,原来她安静时比吵闹时更具力量。
谢娜的转型与成长,不仅改变了公众对她的认知,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这些年,她的评价就像坐过山车。
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曾说,评价一个主持人不该有单一标准。
《快乐大本营》需要她的“不按常理出牌”,就像严肃晚会需要稳重端庄的主持人一样。
从数据上看,讨厌她的45-55岁观众与喜欢她的15-24岁观众几乎是两个世界。
从2015到2024年,关于谢娜主持的话题中负面评论已从68%降至23%。
这并不是她变了,而是观众开始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她。
大家逐渐明白,那个在《快乐大本营》中疯疯癫癫的谢娜,和在话剧中演悲剧的谢娜,原本就是同一个人。
她只是根据不同的舞台,选择了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如今的谢娜依然在不断进化。
2025年,她主持的《非遗焕新夜》将四川清音和脱口秀结合起来,让老艺人用方言讲笑话,节目在B站赢得好评如潮。
当然,她仍然面临争议,有人认为她在正式场合太过活泼。但她早已有了应对方法——提前三天研究活动的调性,准备三套不同风格的方案。
从“综艺咖”到“多元主持人”,谢娜的成长之路,恰如整个娱乐行业的缩影:没有永远的标签,只有不断寻找新位置的能力。
正如她自己所说,别人的看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次上台,都比上次懂得更多。
这位从四川中江走出来的女孩,用二十多年证明了一个道理:所谓的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