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如果你是李嘉诚,会在这个时候卖掉祖宅吗?
别急着回答。这事不是简单的卖房变现,也不是家里换个环境住得舒服点那么轻松。你得知道,李嘉诚卖的是深水湾道79号——他家整整住了62年的地方。换成普通人,就像你外公那个老四合院,住一辈子,墙角贴着第一只拖鞋印,墙上挂着退色的全家福,现在你突然告诉我卖了,还不是要追问一句:为啥?
香港人也在问。
不是一两天的舆论了。从2023年底市场就有风声,长实动作频频,有的说是换血,有的说是撤离。但直到深水湾那栋祖宅贴出已售字样,才真像一记锤子落地。
这不是一般豪宅。它不只是李嘉诚家的象征,更是从塑胶花起家一路干到亚洲首富的起点,是象征意义极重的发迹宝地。而且那一带风水地段,是老香港人心中资本和权力交汇的象征。
这个点上动手,含义太复杂。
先看点冷冰冰的数据。
• 根据香港土地注册处,深水湾道79号于2024年5月正式易手,买家身份未公开,成交价格约为2.7亿港元。
• 这是李嘉诚家族自1963年购入该宅以来,首次在该地段出售核心住宅资产。
也就是说,在香港抛出祖宅的在内地继续压低价格清库存。这像是一次双向操作:该套现的套现,该撤退的撤退。
我查了下,李嘉诚家族最近三年在香港的项目推进速度明显放缓。2022年全年,仅有两个新盘推售,均非核心地段,而在2015年前,同期推盘数量常年保持在五个以上。你说这是周期性调整?也不是没可能。但结合祖宅出售这个动作,我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其实大家心里也有数。
当年李嘉诚被称为超人,靠的是在香港地产腾飞时精准卡位。但你仔细看这几年他的策略,重仓英国基础设施,投欧洲可再生能源,连加拿大天然气管网都收了。而香港,反而越来越像一个可以脱手的资产。有人说这只是资产多元化,但一个富豪的祖宅,是不是也要多元化,就难说了。
更何况,他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
• 2023年,恒基地产的李兆基家族悄悄出售湾仔写字楼资产;
• 新鸿基的郭氏家族,几年来转让了超过30亿港元的非核心物业;
• 连一直强调根植香港的郑家纯,都在海外基金露面越来越多。
这不是孤例,是一组趋势。
也有人说,李嘉诚已经96岁,交棒多年,出售祖宅不过是资产整合的一部分。听起来有道理。但你想想,一个历经三代的家族,从祖宅到企业,都维持着极高程度的控制权,什么时候轮到感性决定了?
况且,这事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收益。
你说2.7亿港元在李嘉诚的账本里算什么?光他在英国超市的股份市值都不止这数。但象征意义太重了。在香港本地舆论场上,祖宅是留下的最后证明。这不是我说的,是前《信报》总编辑林行止在专栏里提过的:祖宅未动,根还在。
现在根动了。
我忍不住去看了那栋房子的老照片,门口那块黄铜门牌,从60年代就没换过。邻居是几代元老、富豪,过去港英时代的高官也常出入那一带,现在全都静悄悄。一栋栋老屋被围板遮住,不知道是装修还是等拆。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也别太过解读。卖个房子而已。但问题是,这不是谁卖房,是李嘉诚在卖他家最后一块标志性的香港身份。
你不能只看表面。
李嘉诚已经不住那了多年,搬到山顶区的新宅邸。这一栋祖宅早就成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用途的存在。他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出售,摆在当下复杂的政经氛围里,不可能没有计算。
更现实的问题是,市场会怎么解读?
金融圈的朋友告诉我,这种核心资产变动最容易引起连锁反应。有基金经理开始下调对香港高端住宅的配置比例,也有内地投资人打听,这是不是李氏家族彻底不看好香港了?而地产界最担心的是,这笔交易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象征性撤资潮。
我也在想,这到底是一次理性操作,还是一种无声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