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这个光怪陆离的圈子里,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大牌明星的耀眼光芒,而是那些在角落里默默打磨自己的追光者。对许多怀揣演员梦的年轻人来说,若身后有位 "引路人",似乎能少走不少弯路。姬他这个名字,或许不算家喻户晓,但提起 "张嘉益的表弟",不少观众会恍然想起:哦,是那个演活了黑娃的演员啊。从依附标签到撕掉标签,这个西安汉子用了整整十年。
一、西安城里的两条路:一个选择定方向
1970 年,西安一个普通职工家庭迎来了儿子张小童 —— 也就是后来的张嘉益。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不仅会在演艺圈闯出一片天,还会成为表弟姬他的 "领路人"。11 年后,姬他出生在同一个城市,城墙根下的秦腔、巷子里的羊肉泡馍香,成了两人共同的童年底色。
张嘉益的演艺路不算顺坦。1991 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后,他跑了多年龙套,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片场搬道具、记台词,直到三十多岁才凭借《蜗居》里的宋思明一角真正走红。这段 "熬" 出来的经历,后来成了他告诫姬他的鲜活教材:"演戏这行当,急不得,得像西安的老茶,慢慢泡才有味。"
姬他的人生曾有另一条 "安稳路"。从小展露绘画天赋的他,高中时就拿遍了省市美术比赛奖项,被保送进西安美术学院。在那个年代,这意味着毕业后能进画院或学校,端上 "铁饭碗"。可拿到保送通知书的那天,姬他在画室里画了一夜 —— 画布上没有静物,而是一个站在聚光灯下的演员剪影。
"我想考北电。" 第二天,他把通知书推给父母时,声音有些发颤。母亲急得抹眼泪:"学画多好,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演戏那地方多乱?" 父亲蹲在门口抽着烟,半天说了句:"你表哥在外面闯了那么多年,才刚有点起色,你何必呢?"
关键时刻,张嘉益回了趟西安。他没多说大道理,只是拉着姬他去城墙根的小馆子,点了两碗油泼面。"想好了?" 张嘉益夹起一筷子面,"这行苦,得熬,熬不住就趁早回头。" 姬他扒拉着面条,抬头时眼里闪着光:"哥,我不怕熬。"
2003 年,姬他如愿收到北京电影学院录取通知书。临走时,张嘉益塞给他一个 U 盘:"这里面是我这些年演配角的笔记,你看看。记住,先学做人,再学演戏。" 这个 U 盘,姬他后来翻来覆去看了不下百遍,其中 "配角也要有主角的精气神" 这句话,成了他跑龙套时的精神支柱。
二、龙套岁月:从三句台词到被记住的脸
初到北京的姬他,住进了北影厂附近的地下室。潮湿的空气里总飘着霉味,冬天没有暖气,他裹着两床被子背台词,清晨五点就爬起来挤地铁跑组。2002 年,他在《致命的承诺》里拿到第一个角色 —— 一个只有三句台词的小警察,镜头加起来不到一分钟。
"那天拍完戏,我在片场蹲了很久。" 姬他后来回忆,看着主演们被簇拥着离开,心里酸酸的。晚上给张嘉益打电话,表哥在那头笑:"能上镜就不算输,下次争取多一句台词,让观众看清你的脸。"
2003 年,他在《软弱》里演街头混混,为了找感觉,在城中村 "蹲点" 半个月。看混混们怎么斜着眼看人,怎么走路晃肩膀,甚至跟着学骂街。有场被警察追的戏,他跑得太猛摔在石子路上,膝盖磨掉一块皮,血浸透了裤腿,却爬起来继续跑。"那场戏最后剪得只剩五秒,但我知道,这五秒里的混混是 ' 活' 的。"
转机出现在 2004 年。张嘉益主演《萍踪侠影》时,向导演推荐了姬他:"我这表弟能吃苦,给个小角色试试?" 于是,姬他成了 "侍卫甲",虽然只有四句台词,却提前三天就开始琢磨 —— 古代侍卫怎么站?拔剑的角度多少才自然?连眼神该看哪里都对着镜子练了几十遍。
拍摄时,他站在镜头角落,身姿笔挺,哪怕没台词也全程保持状态。收工后,张嘉益拍着他的肩膀说:"不错,没给西安人丢人。" 这是两人第一次荧幕合作,也让姬他明白:机会不分大小,能抓住的才是真本事。
接下来几年,姬他成了 "剧抛脸" 专业户。《你是我兄弟》里嚣张的黑帮小弟,《悬崖》里唯唯诺诺的特务,《一仆二主》里油嘴滑舌的中介…… 每个角色都带着股西北汉子的韧劲。有次片场场务说:"这演员看着面熟,就是想不起演过啥。" 姬他听了反倒乐:"这说明我演啥像啥,没让人记住姬他,记住了角色。"
张嘉益对他向来严格。有次姬他演医生,戴听诊器的手势不对,表哥当场指出来:"医生拿听诊器是三指捏着,你这是捏筷子呢?回去练五十遍。" 那天晚上,姬他在酒店对着镜子练到凌晨,直到手势形成肌肉记忆。"他从不因为亲戚关系敷衍夸我,批评比谁都狠,但我知道,那是为我好。"
三、《白鹿原》:黑娃让他撕掉标签
2015 年,《白鹿原》剧组找到姬他时,他第一反应是 "不敢接"。黑娃这个角色太复杂了 —— 从叛逆少年到土匪,从革命战士到回归乡土的农民,跨度极大。更何况有陈忠实的原著珠玉在前,观众期待值拉满。
"不敢接,说明你该接了。" 张嘉益当时是这部剧的艺术总监,也是白嘉轩的扮演者,"黑娃身上那股野劲儿、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儿,跟你年轻时一模一样。"
为了演活黑娃,姬他提前半年扎进陕西农村。跟着老乡下地种玉米、割麦子,皮肤晒得跟土地一个色,手上磨出厚厚的茧子。为了练出结实的肌肉,他每天凌晨五点起来跑步,雷打不动;为了学好关中方言,他请老农当老师,把台词录在手机里,走路吃饭都在听,连做梦都在说陕西话。
进组前,他把《白鹿原》原著读了五遍,每读一遍就写一份人物小传。"我得知道黑娃爱吃油泼面还是臊子面,怕蛇还是怕黑,才能让他在我心里活过来。" 有场黑娃砸祠堂的戏,需要爆发压抑多年的愤怒。拍摄前,姬他一个人在祠堂角落待了两小时,回想角色从小到大的委屈,再叠加上自己跑龙套的辛酸,情绪慢慢涌上来。
实拍时,他抡起板凳砸向神龛,嘶吼着 "这祠堂早该砸了",眼神里的愤怒与绝望让在场演员都愣住了。导演喊停后,张嘉益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这股劲儿,对了。"
《白鹿原》播出后,黑娃成了全剧最受讨论的角色之一。有观众说:"姬他把黑娃演活了,那股又野又纯的劲儿,就像从书里走出来的。" 凭借这个角色,姬他拿下年度关注男演员奖。站在领奖台上,他握着奖杯说:"感谢表哥告诉我,配角也能发光。"
这一次,没人再只叫他 "张嘉益表弟"。有记者问起这个标签,他笑着说:"表哥是我的引路人,但路是我自己走的。就像黑娃,他爹是长工,可他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四、从配角到主角:西北汉子的踏实路
2017 年,《冰雪尖刀连》剧组找上门,邀请姬他饰演男主角杨根思。这个志愿军战士的角色,成了他从配角到主角的关键一跃。为了还原长津湖的艰苦,他提前进组军训,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穿着单衣训练,冻得嘴唇发紫也不吭声。
有场卧雪潜伏的戏,需要在雪地里趴四个小时。雪花落在脸上化成冰碴,他连呼吸都尽量放缓,生怕出戏。拍摄结束后,他的手脚冻得失去知觉,被工作人员抬回帐篷,暖和了半小时才能说话。"比起真正的志愿军,这点苦算啥?" 他揉着冻红的耳朵说。
这部剧成了央视黄金档的爆款,姬他饰演的杨根思,既有战士的勇猛,又有对战友的温情,最后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戏,看哭了无数观众。有老兵写信来说:"你演的杨根思,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战友。"
走红后的姬他,没选择轻松的偶像剧,反而专挑 "硬骨头" 啃。《大唐狄公案》里心思缜密的大理寺评事,《护宝寻踪》中质朴的文物保护员,《西进西出》里敢闯敢拼的创业者…… 每个角色都截然不同,却都带着他特有的扎实。
他至今住在北京的老小区,没事就去菜市场买菜,和摊主讨价还价。"这样才能接地气,演老百姓才像。" 他很少参加综艺,说 "怕露怯,还是演戏踏实"。社交媒体上,没有自拍和八卦,只有角色剧照和拍摄心得。
和张嘉益的合作依旧默契,却从不拿来炒作。在《装台》里,他演张嘉益的徒弟,戏里师徒拌嘴,戏外两人讨论台词,连导演都笑:"这俩西安汉子,一开口就有那股劲儿。"
有人问姬他,会不会觉得活在表哥的光环下?他总是摇头:"光环是别人给的,本事是自己练的。我表哥教会我的,不只是怎么演戏,更是怎么做人 —— 像西安的城墙,得有根基,才立得住。"
如今的姬他,早已不是那个需要依附标签的新人。从三句台词的小警察到独挑大梁的男主角,这个西北汉子用十年证明:娱乐圈或许有捷径,但能走远的,永远是那些肯沉下心、下苦功的人。未来的路还长,相信他会带着那份踏实与执着,演好一个又一个 "普通人" 的故事 —— 因为最动人的演技,从来都藏在烟火气里,藏在那些不张扬的坚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