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过去了,没想到袁立竟然再次回应当年在浙江卫视上遇到的“恶意剪辑”,表示当年是被“五花大绑”推上舞台,最终成为了章子怡和张国立等嘉宾“戏弄审判”的对象。
不仅如此就连此前网络上传出的“袁立文学”,她也做出了澄清,但也正是因此,袁立此次行为不仅让李红“慌了”,也让70岁的老戏骨张国立被推上风口浪尖,艺术家的光环摇摇欲坠。
功勋的另一面
提及张国立,多数人只知他是荧幕上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可鲜少有人记得,他履历上曾镌刻着一段实打实的功勋。那是1988年,中国首次南极远征,计划建立“中山站”,张国立凭借过硬的身体和摄影技能,成了这支远征队的其中一员。
南极的冬天,那酷寒远超想象。当“极地号”科考船距离目的地仅几百米时,突如其来的雪崩将它瞬间围困在巨大的浮冰群中,动弹不得,船长在绝望中下达了弃船的指令,然而,亲眼见证祖国梦想即将触礁的张国立,怎能甘心?他主动请缨,接下最危险的任务——爆破开路。
冰天雪地里,他与队友们埋下一个又一个炸药包,当第八个爆破点的引信怎么也点不燃时,时间仿佛凝固了,张国立没有丝毫犹豫,冲上前去,用生命作赌注,成功引爆了最后的障碍。
凯旋归来,一枚个人二等功奖章,成了他那段英雄岁月最实在的注脚,可谁能想到,多年后,这块丰碑竟会遭遇摇摇欲坠的考验。
破碎的家族账本
然而,英雄光环之下,张国立的家庭生活却充满了难以评说的矛盾,他的儿子张默,其人生轨迹的脱轨,几乎与父亲的声名鹊起同步。殴打女友、恐吓记者,直至吸毒入狱,张默用一系列劣迹,反复试探着公众的底线。
每当人们回溯这一切的根源,总会不自觉地指向那个破碎的原生家庭——张国立与前妻离婚,迎娶邓婕,这一变故无疑在年幼的张默心中埋下了叛逆的种子。
更讽刺的是,父亲在国内竭力维系“德艺双馨”的形象,积累了亿万财富,而这些财富的一部分,却又成了儿子在海外逍遥的底气,社交媒体上,张默的生活清晰可见:上千元的雪茄不离口,数万元的红酒随意开启,近千万的宾利豪车,也不过是他的代步工具。从人民艺术家到资本合伙人,张国立的转变,或许只差了一份对赌协议的推动。
父子关系之外,他与现任妻子邓婕的相处模式也颇为微妙,邓婕曾渴望拥有一个属于两人的孩子,张国立在长久思考后,给出的建议却是,她可以养一条狗来填补情感的空缺。
后来,两人收养了一儿一女,这似乎成了一种迟来的补偿,这份婚姻中,究竟是亏欠多一些,还是温情多一些,外人真的无从判断。
资本的绞肉机
家庭的纠葛,与资本的逻辑相比,便显得有些温情了,后者更为冰冷直接。2013年,张国立创办的影视公司陷入了巨大的资金泥潭,债务缺口高达两亿。为了拯救公司,他与华谊兄弟签下了一份俗称“对赌协议”的收购条款。
他出让公司控股权,换取了救急的资金,却也从此背上了沉重的业绩枷锁。协议要求他在未来五年内,不仅要为华谊赚回本金,还要自掏腰包购买上亿元的股票并锁定三年。
这份协议,如同一副无形的镣铐,驱动着年过六旬的张国立开启了高强度的工作模式,他频繁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其中不乏质量堪忧的“烂剧”,多年积攒的口碑被迅速稀释。
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未能完成业绩,不得不在2018年向华谊赔付了2.3亿元,巨大的财务压力,或许能解释他后来的一些商业选择。
其中最具争议的,莫过于为“众安保险”的代言,这款产品凭借“首月一元”的噱头迅速收割市场,用户在投入一元后,次月保费便会指数级暴涨,且退订流程异常艰难,被无数消费者指控为“网络骗局”。
张国立以其国民级的信誉为产品背书,无疑是这场商业风波中最关键的“信任放大器”,当315晚会将矛头对准这类保险乱象时,作为代言人的他,其被贴上“诈骗帮凶”的标签几乎无法洗刷。
往事的回旋镖
如果说商业代言的争议尚可归咎于资本的裹挟,那么在昔日搭档的困境面前,他的选择则更显刺眼。这就要追溯到2017年的那档综艺《演员的诞生》。
节目中,袁立与张彤合作表演宋丹丹的经典小品,为了诠释角色,她下足了功夫,谁知节目播出后,她却被后期剪辑成了一个精神恍惚、答非所问的“疯子”。
她在休息时与老友张国立开玩笑的比耶手势,被嫁接到严肃的问答环节,她因觉得章子怡的提问不妥而模糊其词的回答,也被强化为逻辑混乱的证据。
这场公开的“羞辱”,在八年后迎来了袁立迟到的复仇,她近期在视频中爆料,声称当年的这一切,张国立与另一位评委章子怡都完全知情,他们各自拿着数千万元的酬劳,放任节目组为了话题和收视率而恶意剪辑,将她推上被审判的戏台。
袁立尤其强调,当章子怡质问她“多久没演戏”时,作为演艺圈的晚辈,章子怡“没资格”如此评判自己。一声“没资格”,仿佛一把利刃,直接扯下片酬千万的遮羞布。
这番指控,像一把利刃,直插进那段尘封的往事,它也让人们重新想起更早的传闻——拍摄《铁齿铜牙纪晓岚》期间,袁立与张国立关系暧昧,甚至遭到邓婕掌掴,无论这桩旧闻是真是假,它都为今日的决裂,提供了一抹复杂而宿命的底色。
真相的迷雾
当事人尚未对质,舆论的次生灾害却已然失控,网络上悄然兴起一种“袁立文学”,无数人模仿着一种想象中的“袁立口吻”,创作涉及娱乐圈隐私的长文,连主持人李红等毫不相干的人也被卷入其中。
这些文字被病毒式传播,即使袁立本人通过律师多次声明辟谣,也无法阻挡这场狂欢,大众宁愿相信一个被建构出来的叙事,也不愿理会当事人的澄清。
“当袁立需要证明自己是袁立”这本身就透着荒诞,更荒诞的是,袁立的社交账号一度因“存在模仿他人现象”而被封禁,她被迫录制视频,自证“我就是我”。
而公众记忆里的另一个碎片——她与前男友因一条名为“雅阁”的柯基犬而持续数年的“偷狗”风波,也为她贴上了“行事出格”的标签,这些真真假假的争议,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回声迷宫,让她的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在这场牵涉了金钱、背叛、旧怨与网络狂欢的漫长戏剧中,张国立的“英雄”丰碑已然出现了裂痕,而袁立的“受害者”形象也并非那么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