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祁言
曾因假扮外国人骗取财富被全网封杀的网红那艺娜,现在竟然能把演唱会门票卖到近千元,而且每场都秒售罄,真是内娱界的一大笑话!现在,连这种人都能靠开演唱会捞金,真是匪夷所思。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那艺娜,这个曾被央视严厉批评过的“假洋鬼子”,居然扬言要去鸟巢开演唱会,难道是观众“疯了”,还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
相信不少网友都曾看到过那艺娜的视频。她当初的账号名字是“俄罗斯娜娜”,一口蹩脚中文,配着夸张的金色假发,用特效装扮成俄罗斯人。那艺娜深谙社交媒体的运营秘诀,她知道如何打动中老年人,于是顶着“俄罗斯娜娜”的人设,在视频中时不时说一句“热爱中国”。
她的滤镜是她的伪装,口号是她的通行证。这一套套路精准击中了目标人群,凭借这一人设,她在网络上一夜爆红,短短时间内收获了近两百万粉丝。
直播间礼物如潮水般涌来,打赏也让她赚得盆满钵满。走红之后,她开始带货,因为“俄罗斯娜娜”这一人设,她的产品以“俄罗斯特产”为主。牛筋肠、巧克力、威化饼等商品,在她的直播中销量十分可观,她试图借此将虚假的人气变现。
然而,谎言终究遮掩不住真相。那艺娜那奇怪的“俄式中文”和漏洞百出的生活细节,带着粗糙特效的装扮,很快引发网友的质疑。最终,她的真实身份被曝光——她并非俄罗斯人,而是靠特效装扮的,这一谎言让她迅速掉粉。
更糟糕的是,平台的一纸封杀令让她的“假洋鬼子”人设彻底崩塌,央视也对她进行点名批评,揭露了这一跨国闹剧。她的人设一旦被戳穿,随即消失在网络的视野中。
以为故事到此为止?不,事情远未结束。被封杀仅仅两个月后,那艺娜换了个新马甲,用丈夫的身份信息注册了一个新账号——“大中国娜娜”,再度回归。
这次,她不再装洋气,转而走起了朴素乡土路线。然而,由于有过“人设造假”的前科,她的新账号反响平平。有些网友在发现她身份后,纷纷在评论中调侃她。
直到有一次偶然的机会,那艺娜将目光投向了歌坛。她自费找公司,参加了“星耀中国好声音”活动,摇身一变成了网络歌手。谁也没想到,这一步棋竟让她再次走红。
2022年,一首名为《爱如火》的歌曲横空出世,旋律简单直接,歌词直白到近乎口水,而那艺娜那带有嘶吼感的独特嗓音,让这首歌迅速成为网络现象级的“土味神曲”,播放量冲上了亿级别,成为了各大音乐榜单的常客。
这首歌的成功,证明了那艺娜不只是回来了,还比以前更火了。凭借这股“才华”,她不再满足于拍短视频,开始用歌手身份举办演唱会,全国巡演也随之启动,票价定在99元到666元之间。
这个价格对于目前的演唱会门票来说已经算便宜了,但她的票卖得比许多专业歌手还好。一个曾被封杀的带货主播,竟然奇迹般地站上了演唱会的舞台。
不过,尽管门票卖得火爆,但台下到底坐了多少真正的歌迷?又有多少人是来看笑话的呢?恐怕连那艺娜自己也不清楚。
在她的演唱会上,年轻观众特别喜欢她的“个性”,而非她的唱功。对他们来说,看她的演出就像是一场“行为艺术”,是一场集体狂欢。
尤其是在杭州站的演出中,这种狂欢达到了荒诞的顶峰。那艺娜唱完成名曲《爱如火》后,音响里突然响起了另一首歌的前奏——《苹果香》。接着,一段清脆稚嫩的童声响起,而那艺娜则好像没听见一样,依旧沉醉在自己的表演中,毫不改变节奏。全场观众瞬间懵了,紧接着就是一阵爆笑,最后,便是“退票”的呼声此起彼伏。
演唱会变成了大家熟知的闹剧,而面对这场假唱,团队的回应更是精彩至极,堪称公关界的“抽象派”大作。他们首先解释是音响师“手滑”把带人声的原版音频当伴奏放出来,但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从视频来看,那艺娜在童声响起后,没有任何惊慌,依旧沉着继续“演唱”,这根本不可能是意外,明显是预谋的假唱。
当舆论无法平息时,她的团队又给出了一个更加离谱的解释,声称这是为了配合现场观众的“抽象文化”,故意切换音效,借此与粉丝共同完成一场“行为艺术”。天哪,假唱竟然成了“宠粉”的手段?
这种将责任推给观众、将无耻行为包装成潮流的做法,彻底激怒了公众,强行挽尊的姿态更是让那艺娜原本就脆弱的口碑彻底崩塌。
尽管如此,那个自信满满的那艺娜丝毫不受影响,她甚至在采访中公开表示,梦想要去鸟巢开演唱会!这话听起来就像个笑话,但却又令人心酸。
以她目前的水准,别说十万人的鸟巢,就算是几千人的体育馆,她也撑不起。只不过,她或许还是太自信了,竟然以为自己能与一线歌手相提并论。
那艺娜的自信,源于她对流量的精准把握。在直播间里,她和人PK、吵架,用夸张的言行制造话题,让网友们把她的“疯癫”做成表情包,在“抽象文化”中大行其道。
然而,这种成功终究是建立在虚假的沙滩上的。即便歌曲播放量再高,也掩盖不了其中艺术价值的贫乏;即便演唱会门票卖得再好,也改变不了大多数观众只是来看热闹的事实。
那艺娜的粉丝,看似庞大,实则是一群热衷于追逐网络梗的“乐子人”,他们忠诚度极低,风头一过,便会散去。她的丑照被P成各种美图,还被封为“帝国最后的明珠”。但这一切不过是网络狂欢下的反讽。若一场闹剧被捧成了神话,最该反思的,或许不是那个装疯卖傻的主角,而是那些鼓掌叫好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