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08/02
朋友们,发现没有,最近港星“再就业”的越来越多了。
陈慧珊进修了教育学博士,被受聘为深圳某教育机构“首席成长赋能官兼学习发展总监”。
演员马浚伟47岁读了北大的EMBA,又在51岁考上了公务员。
陈思齐摆摊卖鸡爪、沈震轩去开网约车、戴耀明在餐厅打工......
这些曾经在港圈赫赫有名的艺人,或是彻底转行,或是做兼职谋一份生存。
在“港片已死”的当下,他们又努力开拓出来自己的新赛道,无论年龄几何,在其他行业依然散发着蓬勃的、仿佛是港星特有的那种生命力。
而看到他们,难免会一次次想到那个我们曾经历过的辉煌时代。
港片已死
1999年,香港《明报周刊》封面打出血红色的标题:香港电影之死。
一语成谶。
如今的香港影视圈,电视剧和电影,几乎都处于熄火的状态。
香港文创产业发展处的官方统计资料显示,2025年到2024年间,每年开机的香港电影逐年下降。
到了今年,更是创下新低,截至上半年,香港电影开镜数量一个手都能数得过来。
而且能开机的基本也都是小成本剧情片,大规模的商业大片几乎绝迹。
就在前几个月,香港巨星古天乐、刘青云曝出自己自降片酬。
即便如此,依旧没有人投资。说白了,投资人已经不相信香港电影。
看看香港电影的票房就知道。
2024年,香港电影总票房,仅为13.4亿港元,创下了13年来的新低。
今年港片在内地票房冠军,竟然是重映的《花样年华》6164万票房,接下来是古天乐的《恶行之外》票房是1364万,除了这两部电影,剩下就没有一部港片在内地市场票房破千万了。
不过内地人不看,香港本地人甚至也不看港片。就拿贺岁档来说,票房是一年不如一年。
而港剧市场,情况更是惨淡。
就在去年,TVB公布2023年财报,亏损超过7亿港元,这已经是TVB连续亏损的第6年。
经典系列剧一部不如一部,去年大结局的《法证先锋》,从第一部8.8的评分跌到了第六部的4.3。
大约10年前开始,TVB艺人逐渐转移阵地,纷纷来内地寻找机会。
王祖蓝参加《奔跑吧兄弟》,张智霖和袁咏仪夫妇参与多档内地综艺的录制,蔡少芬、佘诗曼参演了内地大热古装剧。
人才的流失,也让本就陷入寒冬的TVB雪上加霜。
无论是港影还是港剧,现在都是一潭死水,对比之下,更觉得惋惜。
因为曾经的香港电影,就是我们的青春。
黄金时代
20世纪70-90年代,香港经济处于腾飞阶段,文化开放、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给电影和电视剧创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电影制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出,香港电影市场百花齐放。
李小龙、成龙,身体力行地将“KungFu”写入全球字典;
周星驰,让无厘头搞笑席卷亚洲,至今无人复刻;
周润发、刘德华,手持双枪,展现着江湖义气和警匪纠葛,让观众心潮澎湃。
还有张国荣、梁朝伟,吹起了文艺之风,让无数少女为之心动。
那是港片的黄金年代,香港甚至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20世纪80年代,港产片的电影总产值已经超越亚洲电影强国印度的宝莱坞,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拥有全球市场的美国好莱坞。
除了电影以外,香港的电视剧也发展得如火如荼。
TVB开创了无线艺员训练班,培养出一个个赫赫有名的明星和导演,撑起了华语影视圈的半壁江山。
80年代,武侠剧的热播,将TVB推到了辉煌。《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大热剧目,都创造了收视狂潮。
90年代,TVB更是全面开花,时装剧、古装剧、职业剧、刑侦剧,每一部都能捧红几个小生花旦,看TVB成为香港及大陆居民的下饭日常。
一个行业的繁荣,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除了时代的因素,我一直很敬佩香港演员的敬业。
他们拍戏,是真的“豁得出去”。
成龙拍打戏从来都不用替身,屡次受伤走保险,让保险公司直接拉入黑名单。
王浩信在拍戏时,连甩自己19个耳光;
周润发在电影中单手打12个鸡蛋,后面直接全部仰脖生吞;
蒋家旻演被活埋的场景,整整在深坑中躺了将近半个小时。
比如到后来,很多香港演员来内地拍摄,被人称道和赞叹的,一定有“敬业”这样的职业精神。比如怀着孕却不让剧组知道,仍然坚持拍摄被打戏份的蔡少芬,还有胡杏儿。
然而,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港片逐渐像一个耄耋老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老去,却无能为力。
人在,精神在
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市场,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大洗牌。
内地电视剧质量的不断走高,各大电视台开始减少港剧的采购量,中老年粉丝群体逐渐减少。
此外,家用电脑的普及,也让看电视的观众越来越少。
年轻人可以在网络上有更多选择:美剧、日剧、韩剧、英剧。在这些全球各地的不同剧集面前,港剧不论是题材还是制作水平就没有那么突出了。
在香港本土,港剧甚至也不再是最受宠的那一个。
2018年,《延禧攻略》被TVB引入并在黄金时段播出,夺得了2018年TVB的年度收视冠军。
这样的两级逆转,已经印证了港剧没落的事实。
电影市场亦是如此。
尔冬升之前说过:“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近年来,中国内地好电影层出不穷,无论何种题材,都可以做到让观众耳目一新。特效炸裂的《流浪地球》,剧情感人的《你好李焕英》,打斗精彩的《战狼2》以及动画电影《哪吒》,全部交出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反观香港电影,归来仍是警匪大战、黑帮情义。像是《无双》《扫毒3》《拆弹专家2》等等,一看电影名字都能猜到80%的剧情。
这并不是香港电影制作人不想制作其他题材,而是那些电影投资人,只愿意投资他们熟悉的领域。
这就导致,香港电影的题材逐渐单一,更加没有竞争力。
香港影视行业的寒冬,直接影响的是艺人的饭碗。薪水低,是他们的直观感受。
TVB台柱之一的马国明就说过,他在内地拍戏一个月,相当于TVB半年的工资。
一线演员都是如此,更别说那些三、四线的小演员。
有人做过统计,一个TVB三线演员的月薪也就1万港元左右,和香港的保安差不多。
和国内艺人动辄几百万到几千万的片酬相比,香港艺人的工资显得无比寒酸。
虽然境遇不佳,但港片始终没有放弃过“自救”。
比如香港影视界的劳模古天乐,疫情期间,他曾联系数家公司和电影发展基金,开拍以“港人在疫情下自处”为主题的温情电影。
他曾在一个活动上,对香港影视圈的人说:“希望大家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形下,可以拍住上、坚持自己的岗位!为香港电影继续发光发亮!”
香港电视台也在为重回巅峰做着努力,近几年,TVB开始和中国内地平台联手,推出电视剧和综艺。优酷的《家族荣耀》和《飞虎》系列剧、腾讯的《使徒行者》、浙江卫视的《无线超越班》等,都是TVB和内地合作的成果。
与此同时,TVB还在尝试转型,开通了多个直播账号。
前两天,TVB就聚集了郭晋安、欧阳震华、吴卓羲、王浩信、高钧贤、林晓峰六位“中老年小生”组成的男团,在直播时大跳网红舞蹈“晚安大小姐”。
无论结果如何,但香港的影视圈却始终有一种精神流传着: 再怎么艰难,也总要努力试试看。
就像现在的香港艺人,他们曾经在聚光灯下,享受着鲜花和掌声;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他们依旧维持着当年的敬业精神,做着当下他们能做的事。
有些还在演艺圈,为香港影视圈的复兴做着努力;有些转行或做起了兼职,兢兢业业坚守岗位。
这就是香港影视圈之魂:年龄不是限制、名气不是枷锁,无论生活怎么变化,都能凭着一门手艺吃饭。
也许港圈未来,很难再回到30年前的辉煌;但他们的精神,将始终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