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许,你要老婆不要?”这句话早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台词。每次这句话响起,观众们总会心一笑,但很少有人记得,这位“郭谝子”背后的演员,名叫牛犇。
说到牛犇,大家或许会想,他是那个总是出现在屏幕上、默默“跑龙套”的熟面孔,是中国电影圈的“标点符号”。演了大半辈子配角,他把“小人物”的角色演得深入人心,成为了千家万户记忆中的一部分。
有人说,牛犇的一生就是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但他自己却常常说:“我不过是把每个小角色演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安稳罢了。”
然而,命运并没有对他总是温柔以待。牛犇的演艺之路起步并不容易。他一记响亮的巴掌,帮他走入了演艺圈。而他和初恋妻子也携手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尽管如此,他在84岁那年,心爱的妻子去世后,却选择了独自住进了养老院。那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每当提起牛犇,最令人感动的往往是他所塑造的小人物角色中的那些闪光时刻。他在《老酒馆》中扮演的“老二两”——一个每日喝二两酒、孤苦伶仃的老人,演得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虽然他的戏份并不多,但一旦牛犇出现在镜头前,整个画面便充满了温度。
牛犇的配角生涯绝对称得上“硬核”。在七十多年的演艺生涯里,他曾刻画了两百多个角色,无论有名字还是没名字,不论是主角旁边的配角还是群演角色,他都曾深刻地诠释过。哪怕没有台词,他也会默默琢磨人物,近乎“偏执”。在拍摄《飞越老人院》时,他要扮演一个卧床不起的老人。即使完全不需要动弹,他仍要求导演将他绑在床栏上,只为真实呈现人物的痛苦。
直到80岁,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主角机会——主演了电影《海鸥老人》。片中有跳水的危险戏,他不让替身,亲自跳入冰冷的湖水中。工作人员劝他穿上保暖衣服,他却说:“这不符合人物设定。”最后,他坚持赤脚下水,剧组所有人都敬佩地看着他:“牛先生,比我们都拼。”
这些全身心投入的小角色,使得牛犇成为观众心中永远的主角。但你以为他从来都过得顺风顺水?那你可就错了。谁能想到,这个总是在银幕上笑呵呵的老人,年轻时竟然是个无家可归的苦孩子。
1935年,天津的战火硝烟中,牛犇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六岁时,父母双亡,他与兄弟姐妹相依为命。年纪尚轻,他就到工厂帮忙,只为换取一口温饱。也许正是这些磨难,锤炼了他的坚韧与感恩之心。
牛犇的人生转折,源于一次偶然的邂逅。11岁时,谢添导演看中了他,建议他去试镜电影《圣城记》。然而,牛犇的第一次试戏表现得非常紧张,台词完全忘记,导演气得差点换人。正当大家无奈时,谢添导演给了他一记重重的巴掌。没想到,这一巴掌“打醒”了牛犇,也敲开了他成为演员的大门。
从此,牛犇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小牛,始终不畏艰难,不怕吃亏,只求将每一个角色演好。尽管大部分观众看到的只是那些配角,背后却隐藏着牛犇内心深处的坚持与不屈。
如果说镜头前的牛犇是一面坚强的旗帜,那生活中的他,则是温暖、深情的化身。19岁那年,在上海的乒乓球馆,牛犇遇到了他人生的另一半。那个站在球桌对面的姑娘,球技高超,笑起来眉眼弯弯。两人在球场上你来我往,从嬉笑怒骂中逐渐发展出了一种默契。
王惠玲家境优渥,而牛犇则是一个一直演配角的贫困青年。可王惠玲并不在乎这些,反而被他踏实乐观的性格吸引。牛犇常说:“我老婆,是被我一腔热情给赖下来的。”
结婚时,两人没有华丽的婚礼,也没有昂贵的钻戒,只有几桌简单的家常菜和一屋子的亲朋好友。简朴的日子,却成为了他们一生的根基。王惠玲是个非常持家的女人,牛犇则每月将工资交给她,从不操心家里的财务问题,总是说:“家归她管,心也是她的。”
尽管生活清贫,但两人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每当有家里孩子没有钱上学,王惠玲总是第一个着急,并偷偷将积蓄寄出去。牛犇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拍了拍大腿说:“我们能帮就帮一点,温暖多一点。”
两人节衣缩食,资助了上百个寒门学子。很多孩子大学毕业后会给他们写信报喜,甚至逢年过节专程来看望他们。王惠玲常笑说:“我们家表面上只有两个儿子,但实际上有一百多个孩子呢。”
然而,幸福往往与苦涩相伴。2019年,王惠玲因病住院,已经84岁的牛犇守在床前,喂水端饭,照顾她的一切。儿女们心疼他,劝他回家休息,他却只是淡淡地说:“她照顾了我一辈子,现在轮到我守着她了。”
然而,天意弄人,王惠玲终究没能撑过病魔,静静离世。葬礼那天,牛犇穿着那件补丁累累的中山装,站在墓前久久不语。有人问他当时的感受,他只是摇摇头叹气:“什么都回不来了。”
妻子去世后,儿子们建议他回家住,但牛犇却坚持搬进了养老院。他说:“不是孩子不孝,而是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其实,我和老婆早就约好,谁先走,另一个就住养老院。”
在养老院,牛犇过着简单的生活,每天打太极、看书、和老朋友下棋。晚餐后,他常静静地翻看妻子的照片,跟她“说话”。有人说:“老实人吃亏,善良人太傻。”但牛犇用自己的一生狠狠回击了这一观点。
2024年4月8日,牛犇荣获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有人质疑:“演了一辈子配角就能感动中国?”但更多人力挺他:“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牛犇就该被看见!”
“感动中国”奖从来不仅仅颁给科学家或明星,它同样属于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传递温暖的人。牛犇通过演绎“小人物”、行善举、传递温暖,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榜样。
晚年,牛犇圆了自己童年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说:“我来自贫苦家庭,是党和社会让我有了今天。我想做一个有信仰、有情怀的电影人,就像很多前辈艺术家一样。”
牛犇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挑战,但他始终坚守着善良与真诚。从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到成为受人敬仰的老艺术家,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可以苦一些,但只要心中有光,就能为别人撑起一片天。
这就是牛犇,真正的“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