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觉得钱到了手里,就一定算赢了吗。宗馥莉最近的处境让我有点看不懂,判决书曝光后,那份21亿美金的信托计划被摆上了桌面,受益人不是她,而是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三人以及他们的子女后代。看似她得继续往里填钱,直到补齐21亿美金。问题是,她到底是输了,还是另有玄机。
我查了下信托的细节,发现这事比表面看起来复杂。根据信托文件,目前已经到位的是18亿美金,还差3亿美金。等到资金补齐,宗馥莉就必须退出信托的管理。这意味着,哪怕她现在是受托人,也只是在打理父亲留下的安排,最终没有实质收益。这个机制让我想起去年公开的全球家族信托数据,美国摩根士丹利的一份报告显示,亚洲高净值家族的信托平均规模在10亿美元左右,而这笔21亿美金的计划,已经远超平均值。
可别小看这3亿的缺口。宗老生前资产规模庞大,光是娃哈哈系的估值,坊间流传的数字在千亿人民币以上(来源:胡润研究院2023年中国富豪榜)。从这个角度看,3亿美金不算压倒性的难题,但问题是,宗馥莉得把钱交到一个跟她有利益冲突的对方阵营手里。这不是单纯的钱数问题,而是权力博弈的延伸。
你信托这种东西,本质是把财富和控制权剥离。宗馥莉虽然是受托人,但那只是管账的角色。真正的享受者是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及他们的后代。等到21亿美金存满,宗馥莉就彻底退出,连旁观席都坐不上。她手上再大的企业管理权,如果没有资金流的最终归属,也会慢慢失去说服力。
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揭开了宗老生前的心思。设立信托,不是为了让某一个孩子独吞,而是为了家族财富的延续与分配平衡。类似的案例我想到两年前李嘉诚家族的安排,据路透社报道,长和系通过复杂的信托和家族控股公司,确保两个儿子都有话语权,避免未来直接撕破脸。宗老显然也不希望宗馥莉一个人独大。
那宗馥莉是输了吗。我反而觉得答案没那么简单。她现在依然是娃哈哈集团的实际操盘手。根据工商信息,她名下控制的公司超过60家,在乳饮料、瓶装水等多个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2024年,娃哈哈营收突破500亿元人民币(来源: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数据),说明她的经营能力毋庸置疑。
信托计划虽然让她退出最终的财富分享,但这也给了她一个护城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作为受托人,至少在过渡期掌握实权,能影响资金的安排节奏。这就意味着,她有时间和空间继续巩固自己在企业层面的地位。
这场较量的矛盾点,不是钱够不够,而是谁能笑到最后。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三人拿到信托收益后,是否会对娃哈哈的经营发声,才是真正的变数。毕竟,财富的分配权一旦和企业经营权分离,企业可能会出现方向上的拉扯。历史上类似情况不少,比如香港郑裕彤家族,当年因为信托和股权安排复杂,兄弟姐妹之间打了十几年官司。
所以,你说宗馥莉是输了吗。我更愿意把这看成是一场阶段性的平衡。她没能独占家族信托,但她依然是现阶段的掌舵人。只是等到21亿美金填满,她就必须面对一个新现实:企业可能不再是她说了算。
我现在特别想问的是,等那一天真的到来,宗馥莉会选择继续留在台前拼杀,还是像她父亲设计的那样,彻底退到幕后。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