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丽坤因参与短剧而迅速成为热搜焦点时,评论区却炸开了锅,诸如“影版《封神》中的妲己居然去演这种土味短剧?”和“沦落到这种地步了吗?”的批评声不绝于耳。慢着!这并非是“沦落”,而是王丽坤们不屈不挠地突破了传统长剧的局限,以崭新的姿态实现了降维打击!
短剧的崛起,早已打破了娱乐圈内部的等级壁垒,尤其是在你我尚未摆脱“电影咖>电视咖>网红”的思维时,短剧就凭借坚实的票房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例如,一部名为《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短剧,仅在72小时内便收获了过亿的收入;另一部竖屏剧《无双》,在一天内的充值金额竟突破2000万。横店的“竖店”之名实至名归,仅需10天便能完成一部作品,且投资回报率高达300%,这样的成功故事令长剧制作团队感到嫉妒。
王丽坤等人选聚短剧并非是“资源降级”,而是精准地把握住了行业的痛点之一:长剧中的年龄歧视。许多85后女演员仍在强行塑造少女形象,而90后和00后则已在扮演职场精英,留给30岁以上女演员的角色不过是“男主师姐”或“反派后妈”。李一桐和张天爱因改年龄遭到网络调侃,这背后体现的正是市场对“少女感”的病态执念。
与此同时,短剧的“姐姐经济”正逐步崛起。与动辄50集的漫长长剧相比,短剧女主只需具备美貌、强势及悲惨背景,便能迅速获得观众青睐。在《若熙传》中,王丽坤化身复仇女神,精彩纷呈的换装与反击保住了“大女主”的地位,且她的收入是长剧配角的十倍。
当某位顶流演员在剧组里因贴图技术而获得8000万片酬时,短剧演员早已灵活掌握了高效变现的模式:她们的片酬通常是根据热门作品的分红来计算,短剧女主的单部片酬可达百万,相较于长剧的“打包价”更加透明;此外,流量同样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去年某短剧女王因“恶女”角色而迅速走红,连获三份美妆代言。
短剧的迅速收益与制作效率无疑是吸引众多明星加入的原因之一。短剧不仅能迅速带来经济收益,相较于耗时的大型电视剧,短剧的制作周期也显得更加合理。
面对王丽坤敢于撕下“电影咖”标签的勇气,与其嘲笑她的“走下神坛”,不如欣赏她在短剧领域取得的成功。在长剧仍旧被年龄所束缚时,那些聪明的演员早已在短剧赛道中找到了新的机会。毕竟,谁愿意继续跪着求戏拍,当可以轻松赚钱的机会在眼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