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李小璐因“做头发”事件引发广泛讨论,事件让她陷入了巨大的舆论风暴,最终她与贾乃亮离婚,并独自抚养年幼的甜馨。时光荏苒,曾经懵懂的甜馨已经步入青春期,但母亲的过去仍然像一道阴影,笼罩着她的成长。六年过去了,曾经年幼的甜馨如今13岁了,依然在不断背负着那份来自大人世界的重压。
李小璐是否曾后悔自己的决定?这也许只有她心里最清楚。
2018年,李小璐“做头发”事件不仅让她自己成了舆论焦点,也无形中将年仅5岁的甜馨拖入了这场成人的风波。她当时年纪尚小,还不了解“对错”这两个词,却不得不承受着无法理解的社会压力。从那一刻起,甜馨开始背负起了属于大人的负担,那份沉重的舆论压力至今未曾离开过她。
如今,甜馨已经13岁,她已经能够明白网络上的恶意言辞。有时,她会在自己分享的动态下看到一些人故意提起“做头发”事件,后面跟着一连串的挑衅和不屑的表情;有时,她分享学校活动的视频,竟然有人在评论区问:“有没有万叔叔来探望?”甚至有一次,她只是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张自己的近照,就被人评论:“这脸看起来就是动过了。”而事实上,她的眉眼和笑容,完全是从父母的年轻模样中遗传过来的。
面对这些负面评论,甜馨试图站出来发声。她曾经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过一张和母亲的合照,配文写道:“妈妈一直很爱我。”然而,评论区的反应却犹如引爆的火药桶。有人责问她:“你忘了你爸爸所经历的委屈吗?”有些人则不屑一顾:“小孩子懂什么,连大人是怎么骗她的都不知道。”还有人把话题再次扯到贾乃亮身上,暗示她背叛了父亲。
甜馨看着这些评论,久久不能平静,手指在键盘上悬了又悬,最后她回复道:“爸爸很好,别乱猜了。”然而,这句话就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根本没有激起任何波澜,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猜测。
即使关闭评论区,这些恶意也没有消失。它们依然藏在各类帖子和网友的聊天记录中,只要有人提起李小璐,便不乏提到甜馨的声音。仿佛她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母亲当年的过错。
不仅仅是网络上的恶意,现实生活中的日子也同样让甜馨难以忍受。她和其他星二代不同,许多孩子可以自豪地说:“我爸妈带我去迪士尼玩了。”但甜馨却很少与同学提起自己的家庭。不是她不想说,而是她不敢说。有些同学知道她是李小璐的女儿后,开始对她疏远,甚至背后窃窃私语。偶尔有几个主动接近她的同学,并非真心想做朋友,而是想借她的名字吸引流量。甜馨终于意识到,这些人只是在利用她,而当她不再有用时,他们便迅速冷淡。
渐渐地,甜馨学会了察言观色,她也学会了在孤独中默默忍受,而非向别人倾诉。13岁的她,原本应该是在操场上尽情奔跑,或者在教室里与同学争抢漫画书,但她却早早学会了把心事藏起来,假装不在意周围的一切。
李小璐虽然一直努力在生活中陪伴甜馨:每天亲自接送她上下学,陪她练习钢琴,带她学滑雪,社交平台上几乎每天都更新她和女儿的照片。但对于一些网友来说,李小璐这样做似乎是为了弥补过去的错误。有些人认为她只是将甜馨作为自己的“挡箭牌”,想借此洗白自己;也有人说她早该做这些事情,现在才装作好妈妈。
即便如此,甜馨还是知道妈妈这些年经历的痛苦。那些年,李小璐因为事件遭受了无数恶评,晚上常常失眠,掉了一把又一把的头发,但她依旧早晨准时起床,为甜馨做早餐。甜馨明白妈妈不容易,但她也困惑,为什么妈妈想要好好陪她,依然无法摆脱那些无情的指责。她自己虽然还是个孩子,不能发出强烈的反驳,只能默默看着妈妈为评论区的恶语感到心痛。
现在,甜馨已经进入青春期,正值性格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但她的成长道路上充满了争议与压力。她曾经翻看过小时候的全家福,那时候的她坐在父母中间,笑得灿烂,手里拿着半块蛋糕,脸上沾满了奶油,那个时候她什么也不怕,只需担心蛋糕会被抢走。而现在,她却不得不在维护妈妈与照顾爸爸之间找到平衡,在网络的恶意与同学的疏远中默默承受。
没人知道,甜馨能否从这些阴影中走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也没人知道,这些压力会不会让她逐渐产生逆反心理,与母亲的关系越来越远。这一切,依然是未知数。
回望这一切,我们不禁要问:成年人在做出决定时,是否真正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一次冲动,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痕。我们应该更多地对甜馨这种孩子抱有宽容,她没有做错任何事,只是命运让她生在了一个经历过风雨的家庭。为什么要让她为大人的错误背负如此沉重的压力?
至于李小璐是否后悔她的决定,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希望她能够真正从女儿的角度出发,少一些做作的博眼球操作,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呵护与保护。不要再让甜馨为她过去的错误买单了。
毕竟,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感受阳光,而不是为了替谁背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