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郭达,现在在屏幕上见到他的机会可真是少之又少。曾几何时,春晚一到,他和蔡明的小品几乎是每年除夕夜的固定“下饭菜”,多少人围坐在饭桌前,笑声不断。但如今,他似乎更像是过上了平凡人的生活——偶尔和邻居唠唠嗑,偶尔被认出来还会笑着调侃自己,“老了,演不动啦。”
其实,郭达从公众视野消失,最早要追溯到2010年春晚之后。从那时起,关于他“被封杀”的各种猜测便没有停止过。有人说是不是被限制了露脸机会,还有人说他和蔡明关系破裂。但这些传言都没什么实质依据。蔡明自己也曾在采访中提到过,郭达看起来大大咧咧,擅长逗笑人,但他其实内心非常较真,尤其是对待自己出演的剧本。如果觉得剧本不好,他宁愿不上台演,而不是糊弄观众。
如今的郭达,生活节奏比以前缓慢得多。2019年,他在国家大剧院出演了一出话剧《林则徐》,虽然只是个小角色,戏份不多,但他依然准备了很长时间。随着年纪渐长,年轻时拍戏时积下的一些毛病开始显现出来,比如背台词得依靠小纸条。妻子也说,现在的郭达更喜欢待在家里晒太阳,感觉比跑片场轻松。偶尔在小区遇到熟人,他还会开个小段子逗大家笑,那股子喜剧劲儿,依然没有失去。
如果说到他在春晚的日子,那真是一个个充满光辉的岁月。1987年,郭达首次登上春晚舞台,演出了小品《产房门前》,虽然当时并未立刻走红,但至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到1988年,他和蔡明合作的小品《清官难断家务事》一炮而红。随后,他们的《黄土坡》等小品成了无数家庭年夜饭桌上的“笑料”。每当年三十,电视一开,郭达的身影就意味着全家人的欢笑声。
然而,站在聚光灯下的郭达,背后也有许多难以承受的压力。随着年纪增长,有人开始批评他“灵气不再”,甚至有人说他“油腻”。郭达当然也受到了这些评价的影响,蔡明曾透露,郭达虽然表面上外向,但其实特别害怕社交,有时候听到这些负面评价,他会偷偷躲起来默默流泪。但尽管如此,他对剧本的要求从未妥协过——如果觉得剧本不行,不管对方开多少钱,他都会果断拒绝。他常说:“我演戏是给观众看的,不能对不起电视机前的那些观众。”
郭达的成功背后,有着很多人不知道的艰辛。来自西安的他,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早逝,从小由母亲抚养长大。十五岁时,他就去工地上干活,搬水泥、铺铁轨,日子过得辛苦得很。工友们总夸他有才华,模仿工头说话能把大家逗笑,还劝他:“你这本事,应该去当演员。”那时候,他可没想过这些,只是觉得能逗大家笑自己也开心。
1977年恢复高考后,郭达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没想到真的考上了。进入学校后,他是最用功的那一个。毕业后,他进入话剧团,起初演的都是一些没有台词的小角色。但他从不急躁,每次下台后都会追问老师:“哪儿能改?”并且加练到深夜。十年间,他参演了三十多部话剧,凭着努力积累了口碑,才有了后来登上春晚的机会。
如今有人说郭达“消失”是演艺圈的损失,但其实他只是选择了一种更加舒适的生活方式。相比为了曝光而四处接戏,他更愿意守住对表演的初心,就像当年在工地上搬水泥时,他也要把活儿做好一样。现在,他虽然不常登台,但依然保持着那份认真与较真。这并不是“消失”,而是将舞台从聚光灯下转到了平凡的生活中——活得真诚、自在,才是最重要的。
像郭达这样坚持自我、缓慢生活的演员,如今已经不多了。很多人忙着追逐流量,而他宁愿选择“慢下来”。想到他年轻时活力四射的模样,再看看现在小区里那个平和的老人,不禁让人感慨:能够在热闹时守住初心,在安静时安于平淡,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本事。或许,这才是郭达——无论在台上还是台下,都活得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