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七年的等待,姜文的新电影《你行!你上!》却收获了8000万的票房,这一成绩无疑让影迷们感到失望。自从他前一部电影《邪不压正》上映后,观众们一直在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能够带来惊喜。然而,这部新作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从猫眼到豆瓣,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艺术价值来看,都难以称得上成功,上映八天获得的8000万票房也不算令人满意。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大片,如今却走到了这样的窘境,姜文及其同行们的真实处境也随之浮出水面。
曾几何时,大导演的名字就像金字招牌,观众在选择电影时会优先考虑他们的作品。然而,近年来,这些曾一度备受瞩目的导演们却频频遭遇失败。有些像张艺谋的《满江红》口碑崩塌,有的如冯小刚的新作票房惨淡,还有一些如陈可辛和姜文直接在两条路线上双双溃败。像《酱园弄》和《你行!你上!》这样的作品,几乎成了压垮他们声誉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观众对这些名导的信心降至历史最低点。
其实,这些大导演并非技术乏力。陈可辛在《酱园弄》中所展现的极致美学可圈可点,而《你行!你上!》在上映之前也受到许多正面的期待与关注。尽管姜文的声望本身就能引发话题,但最终呈现的作品却未能达到预期。导演的技艺依然娴熟,演员阵容也十分庞大,但为何电影的品质没有跟上?
刘宇宁的无心之语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他提到,如今的戏剧拍摄思路逐渐偏离了初衷,团队不再专注于创作优质作品,而是过于追求数据的有效性。虽然许多剧作在数据上表现出色,但剧情的讨论度和实际观影人数却普遍低迷,观众的体验可谓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在宣传上尤为明显,过去几年的宣传侧重于剧情和创作者的背景,而如今却更多地依靠短视频的推广来提升数据,迎合短视频的潮流。
更为关键的是,创作团队往往将“数据化”视作最重要的追求,拼命争取某些“第一”的头衔,甚至连徐克的《侠之大者》也硬是凑上了所谓的“第一”。这种数据所支撑的成绩难以客观评价作品的内涵,还扮演了吸引观众的广告角色。讽刺的是,观众也渐渐习惯了依赖平台的评分来判断作品,而放弃了自主的评价和审美,这不仅降低了艺术欣赏能力,也使得数据反而成为了束缚观众的枷锁。
在这个过程中,制片方与剧组忙于制造噱头和刷数据,却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自然难以赢得观众的认可。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让影视的艺术性被抛在了一边,商业化色彩愈发明显,导致近年来鲜有能够被大众认可的经典。当艺术被压制时,影视作品往往变得庸俗而平庸,艺术的殿堂也无奈沦为“迎合大众”的喧嚣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