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5》的突围赛已经落下帷幕,结果再次令人震惊:林志炫和艾莉西亚两位守擂歌手意外止步,而李佳薇、黄丽玲、日本歌手红、格格四位选手成功晋级。出乎意料的是,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卫兰成为了最早被淘汰的一位,令许多人感到遗憾。而挑战者黄丽玲虽然被认为“放水”,依然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卫兰一开口,几乎所有人都能察觉到她状态的糟糕——卫兰的表现,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
从音乐的专业角度来看,卫兰这次的演唱堪称令人失望,前三分钟的演绎完全无法给人以美的享受,反而充满了不和谐的元素,问题十分突出:
1. 开口音震撼不适。卫兰开口的第一句直接让人感受到“天塌地陷”的震撼。虽然音头看似准确,但由于过大的波动,声音不断发抖,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这种抖动不仅让音准显得不稳定,还让人不由得产生紧张和心虚的印象,整首歌的前半段都被这种不自信的表现笼罩。
2. 音准问题严重,琴缝音过多。在音准上,卫兰的演唱频频出现琴缝音,尤其是在歌曲的前几句。歌声中的音准偏差显得尤为突出,如果在几句中出现少数几个琴缝音倒无妨,但卫兰的演绎却充满了这种音准问题,几乎每一句都给人不稳定的感觉,严重影响了整体的音乐感受。
3. 气息不足,音色虚浮。卫兰的气息支撑不足,声音显得非常虚弱。前半部分,音量小且音色发虚,直到接近尾声才稍微恢复了一些质感,但也为时已晚。前3分30秒,听者难以感受到她声音中的韵律美,更多的是对她接下来的演绎充满了担忧,担心她是否会继续跑调。
4. 稍有起色但无法弥补损失。尽管3分30秒后,卫兰的表现有所好转,气息、演唱声线和情绪得到了些许提升,但这时已无法挽回她前段时间的瑕疵。音色逐渐恢复了扎实的抒情感,然而整首歌的四分钟多的时间中,卫兰大部分时间的表现依然不能称之为动人,听感上的瑕疵无法忽视。
归根结底,卫兰的问题是缺乏自信。尽管她具备较为扎实的唱功,但她的表现依然显得过于紧张,且前期的情绪和气息支撑不力,导致整首歌的质量严重受损。
并非编曲问题。事实上,这次的编曲由古巨基推荐,卫兰的演绎问题显然与编曲无关。她的气息虚浮和演唱的音准问题完全是由她自身的演唱状态所导致。
那么,作为被誉为“港乐最后的唱功歌手”,卫兰为何会在《歌手2025》中表现不佳?是港乐歌手的唱功真的逐渐退步了吗?答案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尽管卫兰在《歌手》舞台上的表现较为失望,但如果放在整个港乐歌坛,她的唱功依然可以轻松压倒大多数同侪。事实上,像张学友、陈奕迅这样的港乐歌手,虽然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辨识度,但他们也同样在《歌手》舞台上面对了许多挑战。港乐的歌手往往依赖录音棚的修音和制作,而不是纯粹的现场演唱能力,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歌手2025》这种直播全程真唱的舞台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歌手2025》对港乐歌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音域局限,缺乏高音能力。港乐歌手普遍音域较窄,张学友、陈奕迅等大多数歌手的高音真声能力并不强。无论是四大天王,还是其他知名港乐歌手,他们的音域大多偏低,无法在高音部分表现出足够的力量和穿透力。这也导致他们在现场演唱时无法充分展示出声乐的多样性和技巧。
2. 市场导向与专业性差距。港乐歌手的音色辨识度较高,但往往不具备较强的声乐训练和专业基础。他们大多数是在演艺圈崭露头角,音乐事业往往伴随着他们的影视事业发展。这种市场逻辑导致他们的音色更多是迎合市场需求,而非通过声乐训练达到最佳效果。卫兰作为音色型歌手,虽然其声音辨识度极高,但她的演唱依赖于后期修音,Live表演中很难展现出同样的效果。
3. 高水平的音乐教育缺乏。港乐的歌手普遍缺乏系统的音乐教育,这使得他们的现场表现无法与国内歌手相比。与华语歌坛不同,国内的歌手大多数经过专业的训练,能够在《歌手》这样的舞台上展现出更高的音乐素养和专业能力。
在总结这次卫兰在《歌手2025》的表现时,不难发现,港乐歌手在面对这一现代化的歌唱比赛时,面临了种种困境。卫兰的失败并非她个人能力的缺失,而是整个港乐行业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和演唱技巧上的短板显现。虽然港乐歌手的市场地位依然坚固,但在未来的音乐竞争中,如果不进行改革和提升,港乐歌手的生存和发展将会越来越困难。希望未来的港乐能够找到一条更为出色的道路,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