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量明星占据话题中心时,“实力派”演员该如何自处?
是在舒适区中逐渐迷失,还是随波逐流寻求流量?
身为演员,能得到“戏骨”的称赞,莫过于最大的荣誉。
比如杨紫、吴磊,都是靠着演技在流量派杀出重围。
可真正的实力派演员,却早已在标签中,演技陷入僵化。
6位“假戏骨”的处境,也彻底验证出陈凯歌的预言!
金世佳金世佳与迪丽热巴的《利剑玫瑰》开播前。
观众都以为,电视剧的收视、演技都要靠金世佳撑起来。
可谁能想到开播后,他反而是拖后腿的那个?
金世佳,原本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艺术家。
但为了给孩子赚奶粉钱,他只能放弃自己对艺术的追逐。
可谁能想到,他竟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利剑玫瑰》中,他依旧饰演警察。
但与《猎罪图鉴》中的杜城,观众却看不出区别。
或许是因为造型相似,也或许是因为角色雷同。
总之,观众看到他就觉得跳戏。
而角色常锐,也莫名其妙有陆展博和杜城的影子。
吐槽抱怨的语气,就像是爱情公寓里的陆展博。
调查探案时的动作、愤怒时的青筋暴起、对峙时的身体前倾,都似曾相识。
曾经靠演技出名的金世佳,如今的演技竟然也成为令人诟病的存在?
模板化的演技、分不清的角色,终于让他的“剧抛脸”口碑受到质疑。
王阳中年走红的王阳,将“西装精英”演成了自我复制的行为艺术。
从《叛逆者》陈默群,到《追风者》沈图南,再到《无所畏惧》陈硕。
他的角色永远是在重复抬下巴睥睨、45度歪嘴笑、手指虚点教训人。
其实王阳的口碑变化,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翻红后,他精准抓住观众对“儒雅大叔”的偏爱。
随后就接连复制“西装革履 + 深情眼神”的精英模板。
可久而久之,观众对觉得他有种莫名其妙的油腻感。
回看王阳饰演的作品,他的角色经不起细看。
甚至会让观众觉得有种“蔑视”感。
不管什么角色,他永远是精英,永远高高在上。
而观众也永远无法跟他产生共情。
过度设计的“精英感”,也暴露出他的表演本质。
用商务西装包裹空洞内心,以“挑眉、歪嘴、瞪眼”三板斧应付所有。
而他出演的精英,最终只剩下精心排练的“中年男模秀”。
中年翻红营销出的演技炸裂,也变成人设翻车后的“油腻虚伪”。
雷佳音2025年,雷佳音的资源问题,终于引起热议。
可他究竟凭什么能拥有接二连三的好资源,至今没有答案。
但观众对他演技的厌烦,却早已摆在明面上。
在“窝囊赛道”上,雷佳音跑出了“垄断地位”。
佝偻的背、飘忽的眼神和欲言又止的苦笑,也成为他的表演三件套。
从《人世间》到《第二十条》,他始终没能突破自己。
不管是什么角色,但含胸缩肩瞪眼结巴的表演套路却始终贯穿。
他十年如一日地蜷缩在“窝囊”的壳里。
用紧锁的眉头和迟疑的语气应付所有角色。
甚至仅凭借《人世间》就实现视帝满贯。
然后就顺理成章挤入电影圈开始争夺影帝。
归根到底,雷佳音到底有没有演技?
早期,他能将小人物的怯懦与无奈演绎得活灵活现。
可借此成名后,他却把真诚换成套路。
或许在他的眼里,争夺资源比提升演技更重要。
同样是窝囊赛道,郭京飞能把角色演绎出不同的灵魂。
可雷佳音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套路化中被观众质疑。
名不副实还想争夺资源?还不如抽时间向好兄弟取取经。
张译张译的角色雷同化问题,近些年来被多次提及。
尤其演完《狂飙》后,他在剧里的风头远远抵不过反派。
随后又出演《他是谁》,演技被质疑呆愣无神。
接连两部剧,让张译在演艺圈的封神地位,被彻底打破。
后来的张译,更是彻底化身“体制内专业户”。
他永远带着一股执拗的正义感,脸上总挂着苦大仇深的表情。
从《狂飙》到《以法之名》,他的角色似乎也在重复。
窝囊卑微但追求正义,欲言又止但内心坚定......
同样不苟言笑,同样执着追凶,甚至细节都如出一辙。
手握影帝满贯的张译,正被自己锻造的“正义枷锁”禁锢。
对“正义者”形象的偏执,让他逐渐失去表演的弹性。
张译的演技,能让观众感受到,但他需要改变形象。
“模板式表演”从来都不能一劳永逸,尤其对于实力派。
秦昊和张译相比,秦昊是在反派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隐秘的角落》里的张东升让他一战封神。
可此后,他的角色似乎都带着挥之不去的阴鸷感。
就拿《三大队》来说,秦昊和张译都演过主角。
但张译饰演的程兵,延续了他标志性的“体制内苦行僧”范式。
而秦昊饰演的程兵,则更多了几分痞气,甚至是挑衅。
其实两人的演技都不差,都却都困在各自的“舒适圈”中。
刚刚播完的《扫毒风暴》,秦昊在剧中眼里大爆发。
而观众给出的评价也都是“他好适合演反派”。
尤其角色落幕时,他的眼神里满是戏谑,毫无悔恨。
细长眼型、瘦削脸廓配上嘴角黑痣,赋予他天然的“反派底色”。
可难道演员要被外形束缚吗?况且还是以演技闻名的实力派秦昊?
但凡出演正面人物,他还是习惯性地拿“反派模板”来演。
在反派赛道“演技封神”却在正派战场“演技失踪”,算什么?
秦昊的演技,从来都不差。
可他似乎忘记,好演员应像水一样适配各种容器。
而不是将自己冻成“反派”的冰块。
当观众看到他出场就预判“肯定是坏人”时。
表演的悬念,早已荡然无存。
陈建斌原本,陈建斌的表演是很有深度的。
就比如《甄嬛传》,他一己之力将其演成正剧。
而陈建斌也由此被夸赞“演技封神”。
可后来,他却莫名其妙走上浮夸道路。
《三叉戟》警察拍桌怒吼,《尘封十三载》探长暴躁审问。
新剧《暗潮缉凶》更将“愤怒靠吼、推理靠踱步”模式推向极致。
从《三叉戟》到《暗潮缉凶》,他饰演的警察永远是眉头拧成疙瘩、说话声嘶力竭,仿佛不吼不叫就无法展现正义凛然。
在《暗潮缉凶》的审讯戏中,他用力拍打桌子的动作、几乎破音的台词,与其说是角色情绪的爆发,不如说是表演技巧的失控。
当《乔家大院》乔致庸的克制与《三国》曹操的霸烈被简化为统一“吹胡子瞪眼”套餐,再厚重的表演也难掩内里苍白。
一针见血陈凯歌早就在综艺上,点评过演员“演技模板化,困在舒适圈”的问题。
对于杨志刚的演技套路问题,陈凯歌直言“太过依赖表演技巧,没有跳出舒适圈”。对于温峥嵘的表演浮夸问题,他也直接点破“太想求好,过多展现技巧,导致看不到内心。”平心而论,陈凯歌的评价和建议,不光适用于他眼前的杨志刚和温峥嵘。
也同样适用于娱乐圈所有“名气大于演技”,也就是名不副实的“实力派演员”!
综艺上暴露出的演技问题,并非个体失误,而是表演沦为程式化套路后的必然结果。
杨志刚的“松快”是对安全区的固守,温峥嵘的“求好”则是技巧的堆砌。
二者殊途同归,但都忽略了角色本身的灵魂温度,也忘记了演员对于表演的初衷。
陈凯歌点评杨志刚的“太依赖表演技巧,没有跳出舒适圈”,恰似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当下演员演技困局的密码。
在流量与口碑的博弈中,演员选择用“安全牌”维系名气,却在日复一日的自我复制中,将表演变成流水线作业。
而温峥嵘被陈凯歌批评“过多展现技巧而看不到内心 时,或许未曾想到,这恰恰是中年演员群体的集体困境。
当演技变成程式化的套路,当角色沦为炫耀技巧的工具,所谓的“戏骨”就会成为“技匠”。
结语曾几何时,金星直言“靳东演戏有套路”,观众也对他审美疲劳。
重复的“精英形象”,装扮总是“梳油头、西装革履”,台词多为“说教式”。
但如今的靳东,早已从困境中走出来,并且再度收获认可。
真正的表演,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类型的重复,而是对角色灵魂的触摸。
靳东的突围,证明演员只要愿意跳出舒适圈,就有重塑口碑的可能。
希望被名气裹挟的演员能清醒过来,撕掉“戏骨”的虚名,重新打磨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