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一部本该点燃民族记忆、被无数人期待的作品,在距离上映仅剩一天时突然被举报“叫停”,更令人愤怒的是,举报者还跳出来在网络上高调炫耀自己“成功停映”,引得全网声讨,却也由此揭开了公众情感与历史记忆碰撞的深层矛盾。
至今,这场风波仍未平息,影片何时能再和观众见面,成了悬而未决的疑问。
本来以为,这个七月底会因电影《731》而变得特殊。
不管你是不是影迷,或许都曾在朋友圈看到过关于这部影片的推荐海报——500万人按下“想看”,央媒点赞,群情振奋。
不到几天热度就冲上社交平台热搜,相关话题浏览量破了亿。
我自己也被那句电影宣传语“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
狠狠击中,心里泛起一股旁观者难以言说的愤懑与无力。
只可惜,这份民族共识还没等展开讨论,旋即被一个突如其来的举报潮打断。
事情拎出来简单说,是“有人举报”。
但若真说清过程,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得多。
电影原定7月31日上映,这一天选得意味深长,和影片主题、历史记忆严丝合缝。
可就在上映前不到24小时,影院查不到场次。
一位中年男子在社交平台开直播、自称“正义举报者”,还语气轻蔑得像个“功臣”:“多亏我坚持不懈地举报,这电影停播了。”
底下的评论立马沸腾,他那副邀功的样子点燃了网友怒火。
这不是个简单的网络喷子的作妖。
男子一边嘲讽这部电影“纯粹吃饱了撑的”,一边表示“历史该翻篇了,没必要让孩子们再看这些场面。”
甚至说出“再等十年八年都不会上映”的狠话,让人后背发凉。
他不是不会言辞自圆其说,只是他的理由就像几年前那位反对中学讲刘胡兰烈士事迹的家长一样,在遮掩历史中渲染“保护未成年心理”,说到底,却成了极端避讳,甚至是淡化血泪史的代名词。
其实,举报的规模比网上讨论更可怕。
据传举报信多达180万封——这个数字让我惊讶。
多数集中在两个理由:一是电影过于血腥残忍,怕给青少年心理带来冲击;二是有人担心影片激化民间仇恨、影响中日外交。
从短视频下面成千上万条留言来看,网络分裂得厉害。
有人觉得,面对残酷历史,不该总让孩子生活在“恨”里,怕“影响心灵”;也有更多人愤怒反问:“如果我们都忘记了过去,这仇谁替我们铭记?
若连真实都忌讳,小心以后连现实都没有了。”
让我感到触目惊心的,是举报者“背景不一般”的自信。
他在视频里还透露自己是某知名汽车企业高管的师弟,985高校毕业,“专门教电力技术”,像极了一个为自己身份埋伏笔的角色。
真假不得而知,可网友显然被冒犯了。
不断翻看他的视频主页,发现他对时政和历史话题常有各种“花式点评”,有时候甚至带几分阴阳怪气的调侃,不时还踩一踩著名大学或企业,引得无数人留言辱骂。
随着举国讨论,《731》的命运成了网络焦点,“731上映是否影响外交”话题热度逆天。
讨论中有人把电影和未实现电影分级制联系起来。
部分家长和教育博主出来发话:“我们家长很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知道历史,另一方面又怕太血腥。”
@育儿观察室做了个小调查,68%的受访者支持分级上映。
说实话,这几年国产电影因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引发舆论冲突也不是头一次,每当历史题材走向极致还原,总会有人站出来把儿童心理健康摆到第一位,甚至否定一切“残忍”画面。
是不是过度保护?
是不是掩耳盗铃?
我也常常问自己。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哈尔滨那座731博物馆。
进入那栋普通的仿古建筑,很难相信里面藏着的本是数不尽的恶行证据。
上次去哈尔滨,有空特意跑了一趟。
展厅昏暗,冷气逼人,模型和档案都在无声诉说:1932年旧中国的苦难,从来不是神话或传说,而是白纸黑字的铁证,和冻伤、毒气、细菌活体实验一样残酷。
这些日军军官大多数在二战后没承受任何惩罚,有的还成了医生、老师,回国后活得体体面面。
留在中国的,则碑也好,尘土也罢,全是家破人亡的证明。
有人总喜欢说要理性看待历史,但正如一位老师在争议刘胡兰精神能否教育孩子的回信所讲:“温室外有雷鸣疾风,现实就是现实。”
把真实的恶遮起来,最后只会让人无从恪守底线。
导演李建国拍《731》并不是要复仇,更不是为了“宣扬仇恨”。
他为了剧本搜集八年资料,专门找过幸存者、历史顾问,还原每一处影像。
不止一次,剧组受到匿名威胁,但拍戏的事谁也没放下。
所有努力只有一个目的——让人别忘了那段被鲜血写下的痛。
回看历史,不止是中国这样。
2009年日本拍过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南京!
南京!
》,同样争议不断。
有日本观众觉得电影居然展现了日本人一丝“复杂”情感,怕是“美化”了侵略者。
但影片最后在批评和争吵中上映了,引发更广泛的历史深思。
可很多事情,总不能都靠别人讲给我们听。
中国大片史上,《南京!
南京!
》的公映难得一见,更多类似历史电影遇到的困境,根子就在该不该“全盘展现历史原貌”上。
《731》就是这样的例子。
它让国人一次次拷问自己:是让孩子知道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还是默许他们误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有业内专家形容,《731》并非正式全球公映,前期放映更像在收集试映反馈,也是对政策和观众底线的试水。
历史题材难免会触碰这个社会的伤口,现实又一次印证了创作者的勇敢要付出多少代价。
至于“血腥”问题,我倒觉得,任何历史教育都不能脱离真实。
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草,保护不能等于剥夺感受痛苦的权利。
可以分级,但不能用推脱代替正视。
要不是當年刘胡兰们流血牺牲,我们可能没有今天喝着鲜奶看动画片的惬意。
未成年人保护法很重要,可是对于国家民族的记忆,本就是每个人共同承担的责任。
就在8月1日,那位自称举报“功勋”的男子,发视频道歉。
此时他的公开抵制视频已经因为网友举报而下架,可道歉视频下面依然是一大片骂声。
有人说“晚了”、“迟来的醒悟没用”,也有人质疑他是不是想借机引流。
实话说,舆论里夹杂着激烈的民族情感、创伤记忆和不安的未来预期。
这个社会有时候真的很分裂:有人希望过去被铭记、真相不被模糊;也有人想岁月静好,闭起眼来只谈和平。
但我始终坚信,不让历史成为禁区,这才是对善良最基本的尊重。
不是为了仇恨,而是明辨是非;不是煽动愤怒,而是护持底线。
这世界有太多“假理性”打着保护旗号掩盖问题,走得太远只会把人心造成更大的空白。
电影《731》最终还会不会上映,没人知道。
但希望这次风波能让更多人思考:是选择遗忘的一时舒适,还是面对痛苦、苍凉中的真正成长?
我们这一代人,终归还是要为自己的记忆负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