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风声》一度掀起了巨大的话题,其中周迅所饰演的“顾小梦”角色的原型,便是上世纪30年代的左联女诗人,后来被组织派往敌方特务机关,成为红色间谍的关露。关露的一生,充满了才女、汉奸与特工三个身份的交织与矛盾。她的命运,虽然在1982年得以冤屈昭雪,但在恢复名誉后的七个月里,却因无法忍受痛苦而选择了自尽,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呢?
关露出生于1907年7月14日,山西省右玉县的一个没落封建士族家庭。年少时,她便显露出过人的才华。1932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及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参与左联的创作委员会,并积极推动工人运动,广泛与女工交友,组织诗歌小组,宣传革命理念。她曾是上海文化界和妇女界抗日救亡协会的理事,也在新华日报和《生活知识》杂志担任编辑,成为左翼文人的重要代表人物。关露的文学才华和革命热情,使她本有机会在文坛上大放异彩,但她却因投身隐蔽战线工作,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1939年冬天,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的叶剑英通过上海地下党组织向关露发出了指令,要求她前往香港与廖承志会面,接受新的任务。关露立即乘船前往香港,按照约定的地点与廖承志以及中共地下情报系统负责人潘汉年会合。潘汉年向关露布置了一个艰难且危险的使命:回到上海后,伪装成汪精卫伪政府特务机关的工作人员,争取与特务头子李士群建立联系,为党提供情报。关露明白这个任务充满危险,但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并且在潘汉年的再三叮嘱下答应了要严格遵守纪律,“用耳朵和眼睛,不用嘴巴”,并保持沉默,防止被冤枉为“汉奸”。
回到上海后,关露找到了李士群,开始频繁与他接触。李士群对关露表现得十分热情,甚至派人用自己的车接送她。关露虽然表面上表现得风度翩翩、从容不迫,但内心却深深厌恶李士群家中充斥着的奢靡与腐化。作为一名朴素的女作家,关露不能忍受这种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但为了完成任务,她依然保持着冷静和谨慎,逐步建立起与李士群的信任。
经过长时间的耐心接触,关露终于从李士群那里获得了重要情报——日本军队准备在苏北盐阜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关露及时将这一情报传递给新四军军部,帮助他们做好了充分的防备,最终成功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计划。这次成功的间谍行动,不仅显示了关露的智慧与勇气,也为她的革命事业增添了光辉。
1941年末,关露接到了组织的指示,告知她任务完成并要求她准备接受新的指示。1942年春,她被派往日本人创办的《女声》杂志社工作。在这里,关露设法与日本地下党建立联系,继续为中共提供情报。虽然她始终没有再接到组织的任何新的指示,但她依然坚守岗位,直到抗战胜利,日军投降。
然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将关露列为“汉奸”,并计划将她逮捕。在周总理的亲自关心和帮助下,关露得以重新回到党组织的怀抱,来到了新四军浙东纵队文教处。然而,命运再次给她重重一击。1955年6月,她因潘汉年的冤案被捕入狱,历经数年煎熬,1957年3月获释。随后,党组织为她办理了退休手续,但这并没有让她得到应有的平静。
1967年7月,关露因“文化大革命”再次被捕,并在狱中度过了长达八年的时间。直到1975年5月,她才得以重获自由。然而,长期的囚禁和残酷的折磨使她的身体与精神都遭受了极大的摧残。1980年5月,她突发脑血栓,经过紧急抢救虽脱离危险,但身体状况始终没有恢复。她的记忆力严重受损,创作变得艰难,生活也充满了困苦。
1982年3月23日,关露终于得到了冤屈昭雪的机会,恢复了名誉,她终于能够解开压在心头多年的沉重枷锁。然而,这一切的荣耀和释然,对于她来说已经太晚。仅仅七个月后,关露无法忍受持续的病痛与心灵的煎熬,在孤独与绝望中,她服下了过量的安眠药,安静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她的一生,虽充满了复杂的身份与痛苦的抉择,却也在风雨中坚持了自己的信念,最终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