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秋天,68岁的黄宗英离开了上海,来到了北京,并与80岁的冯亦代结为夫妻。这段跨越十多年岁月的婚姻,见证了两位老人在彼此陪伴中共同度过的时光。著名作家袁鹰曾为他们写下祝贺的诗歌:“白发映红颜,小妹成二嫂,静静港湾里,归隐书林好。” 这不仅表达了对他们婚姻的祝福,还道出了两人相濡以沫的温馨。
事实上,两人在正式结婚之前,已通过书信频繁往来,跨越了上海与北京的距离,彼此的感情也在这些笔尖流淌的文字间悄然升温。信中,他们相互称对方为“二哥”和“小妹”,这种亲切的称呼,凝结着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冯亦代原本对这段黄昏之恋心存犹豫,毕竟他年事已高,身体常常不适,住院成了常态。出于对黄宗英的担忧,他一度犹豫是否拖累她。然而,没想到的是,黄宗英主动给他写信,鼓励他“催婚”,并自称是“艺痴魂魄相扰的半残人”。最终,两颗孤独的心走到了一起。
1999年,冯亦代因为病重住院,病情加重到连说话和写字都变得异常困难。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与黄宗英的书信往来。在那个夏天,冯亦代在家中养病,而黄宗英则住进了上海的医院。就在黄宗英的生日即将到来时,冯亦代给她写信,希望她能够回北京与自己团聚。然而,黄宗英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条件,要求冯亦代“写一封长信”。这封信成为两人感情的象征,同时也是冯亦代努力康复的一个标志。
黄宗英后来坦言,这样做的原因非常简单:“当时二哥说话和写字的能力都不行,我逼着他写,写得长一些,康复得不就更快一些嘛。”这句简单的话语里,透露出她对冯亦代深深的关怀和爱意。当冯亦代最终写出这封艰难的长信时,黄宗英费力地“破译”这些字迹,时不时停下向他求证。冯亦代看到后,常常会摇头无奈笑着说:“天书”。两个人在这封信的互动中,展现了浓浓的温情与幽默。
事实上,冯亦代与黄宗英的相识并非偶然。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两人就已经相识,彼时冯亦代与黄宗英的丈夫赵丹关系深厚,赵丹与黄宗英的哥哥黄宗江都称冯亦代为“二哥”。这段友情也让黄宗英自然地称冯亦代为“二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自忙碌的事业,他们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黄宗英经历了丧偶之痛,两人在一次聚会上再次相遇,彼此心生好感。黄宗英用一句话形容她的两段婚姻:“赵丹是高山,冯亦代是大海,嫁完了高山,我只能嫁大海了。”她这句话中的感慨,展现了她对两段婚姻的深刻理解。
黄宗英和冯亦代的婚姻得到了家人的支持。黄宗英在向哥哥表达自己想与冯亦代结婚的意愿时,哥哥十分赞同她的决定。尽管有朋友对两人年龄差距较大的婚姻提出担忧,尤其是担心冯亦代的健康问题,但黄宗英却幸福地回应:“正好我比他年轻,他又没人照顾,所以我来照顾他最合适。”两人的结合,似乎是一种命中注定的和谐美满。
两人共同生活在冯亦代位于北京的小屋里,书房的墙上挂着两张照片,一边是冯亦代与已故妻子郑安娜的合影,另一边则是黄宗英与已故丈夫赵丹的合影。这幅画面虽然让外人感到不解,但对黄宗英和冯亦代来说,却是心照不宣的理解与尊重。在他们眼中,过去的时光一样值得怀念,彼此的回忆并不会因为新的婚姻而消失。
尽管黄宗英已近七十岁,但冯亦代常说她“有17岁的脾气”,言语间满是深情的赞美。黄宗英同样称赞冯亦代的为人和学识,她用“和美宁静”四个字来形容这段婚姻生活,足见两人对彼此的高度认可与满意。冯亦代曾说过:“与黄宗英在一起的每一年,都能抵上十年。”这份情感,超越了时光的流逝,彰显了他们深厚的感情。
然而,就在冯亦代病重临终时,他却说出了令人震惊的一句话。2005年,冯亦代因病住院,情况危急。黄宗英始终守候在他的床前,鼓励他坚持治疗。但冯亦代似乎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握着黄宗英的手,虚弱地说:“我这一生,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遇到了你。”这句话让黄宗英顿时泪流满面。当冯亦代接着说:“等我死后,能不能把我跟她葬在一起?”黄宗英愣住了片刻,痛苦地问道:“我陪了你12年,还是不如她吗?”冯亦代没有回答,而是缓缓闭上了眼睛。黄宗英擦干眼泪后,低声答应了:“可以,我答应你。把你和她葬在一起。”
后来,黄宗英对朋友们坦然笑道:“爱情里哪有对错,他爱过她,也爱过我。我选择了陈璇,也是为了让自己无愧于心。”她的宽容与理解,也让人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爱与睿智。而这“她”,正是冯亦代的原配妻子郑安娜。冯亦代和郑安娜相识于沪江大学,郑安娜那流利的美式英语和优美的外貌深深吸引了冯亦代,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婚后,郑安娜积极支持冯亦代的文学事业,帮助他修改文章、校对译文。尽管两人因战争和事业原因曾多次分离,但他们的感情始终未曾改变。郑安娜直到1982年,仍细心照顾患病的冯亦代。1991年,郑安娜因突发脑溢血去世,这对冯亦代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临终时,他依然决定与郑安娜合葬,这一决定也得到了黄宗英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