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11分,她却逆袭进了中戏
1985年初夏,巩俐与成千上万的考生一起,步入了全国高考的考场,怀着成为演员的梦想,参加了那一年的全国高考。几天后,成绩公布,现实却如同一记沉重的耳光打在她的脸上。她的成绩比艺术院校的录取线低了11分。眼看着梦想变得遥不可及,巩俐几乎要与中央戏剧学院无缘。但就在她几乎被从录取名单中抹去时,一场与众不同的讨论却在中戏的招生办公室悄然展开。
虽然巩俐的高考成绩未能达到录取线,但她在几个月前参加的面试给评审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面试,巩俐在一片沉默中走到舞台中央,面对评审老师们的目光,娴熟地表演了一段选定的片段。她的动作自然流畅,眼神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灵气,让在场的老师都不由自主地注视着她,连记录员都多看了她几眼。面试结束后,招生组的老师们交换了眼神,决定给这位差11分的考生一个机会。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开始撰写一份详细的报告,论述巩俐不仅仅是一个成绩合格的学生,更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演员。报告中,他们强调了艺术院校不仅要看分数,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才华与未来的成长空间。报告最终被送到了文化部艺术教育司,经过层层审核,文化部也决定给巩俐一个机会。
不久后,一封中戏红章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巩俐手中。那一年秋天,巩俐背着简陋的行李,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火车缓缓驶入北京站,她提着沉重的行李箱,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终于站在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校门口,迎接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红高粱》:一炮而红的起点
1987年,巩俐收到了电影《红高粱》的邀请。这部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由张艺谋执导,拍摄地点选在了风沙弥漫的山东高密。拍摄条件异常艰苦,剧组几乎每天都在烈日下劳动。巩俐穿着粗布衣服,顶着风沙,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但她始终没有放弃每一场戏的演绎。电影完成后,《红高粱》于1988年初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展映,并最终斩获金熊奖,这也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大突破。虽然巩俐并未获得金熊奖,但她精湛的演技使她成为全球影迷记住的名字。
《红高粱》的成功使得巩俐与张艺谋的合作持续升温。1989年,二人再次携手合作拍摄了《代号美洲豹》,尽管这部电影反响平平,但他们的下一部作品《菊豆》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入围了第6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而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巩俐凭借精湛的演技,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银狮奖,进一步确立了她在国际影坛的地位。接下来的《秋菊打官司》更是让她一举摘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成为中国演员的骄傲。
“私生子”风波:真相背后的温情
2003年夏天,巩俐回到北京时,突然被媒体拍到与一名十岁左右的男孩一起现身机场。照片中的男孩戴着助听器,紧紧跟在巩俐身旁,场面充满了温情。然而,第二天娱乐报纸的头条却变成了“巩俐私生子”,猜测和揣测充斥着各大媒体。面对这种舆论的狂潮,巩俐始终选择沉默,从未对此事作出过任何公开回应。直到12年后,2015年,巩俐在《鲁豫有约》节目中首次公开了关于这个男孩的真相。
原来,2000年巩俐参演了电影《漂亮妈妈》,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单亲母亲与聋哑儿子的故事。在拍摄过程中,巩俐决定要为影片找到一个真实的聋哑儿童来饰演儿子,最终她与七岁的高炘相遇。那时,高炘刚刚做完人工耳蜗手术,是一位刚刚学习语言的聋哑儿童。巩俐与高炘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拍摄过程中,她耐心地与他沟通,成了高炘心中不可替代的母亲。
超越血缘的母爱:26年的陪伴
从《漂亮妈妈》杀青开始,巩俐便开始关注高炘的成长。她不仅在工作中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还在生活中成为了他的亲人。她曾亲自带着书桌和课桌椅送到高炘家中,支持他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在高炘升上初中时,巩俐特意从美国飞回广州,亲自参加了他的入学仪式。
随着高炘逐渐长大,他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尽管巩俐的事业已经达到了顶峰,但她始终不曾忽视过作为“母亲”的责任。她为高炘提供了生活和学业上的支持,不仅关注他的学业,还在他的兴趣上投入了关爱。当高炘完成空手道的训练并获得黑带认证时,巩俐总是第一时间送上祝福与鼓励。
事业巅峰与低调的母爱
2014年,巩俐与张艺谋再度合作,拍摄了电影《归来》。在片中,巩俐饰演了一位母亲角色,并在其中用手语与女儿交流。这场戏的顺利完成,与她多年来为了与高炘沟通而学会的手语密不可分。这不仅是电影中的一场戏,更是她与高炘之间特殊情感的延续。
随着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巩俐依旧在大银幕上发光发热,而她与高炘之间的母子情深则成为她心中最温暖的故事。无论事业如何波澜壮阔,她始终把家庭和母亲的责任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