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突围赛,我先说一下结论:这一回《歌手》就如同在周五晚上和闺蜜聚在一起一样,谁是真心用力,谁在敷衍应付,一眼就能看得清楚,节目组把比赛搞得像在玩狼人杀,反而让观众更加关注“谁被剧本给左右”。
歌声藏态度,真心敷衍藏不住黄丽玲一张口,全场就自然而然地安静了,她唱《爱我还是他》,就跟前任在深夜忽然打来电话似的。
我立马停下正在点外卖的动作,生怕咀嚼声把这份氛围给破坏了。
这可不是在显摆技巧,而是带着“我已经不爱你,可你还是会为我伤心”的那种淡定。
卫兰选了《冷雨夜》,本来很有信心,可谁能料到会碰到A-Lin?
这就跟你精心画了个泰式初恋妆一样,结果闺蜜却涂了个正宫红唇。
镜头都不想往你这儿偏,她输得并不冤枉,说到底就是输在了那个“想赢”的念头上面。
林志炫更绝,把广告歌唱成格莱美现场。
弹幕齐刷“大师修音响”,我盯着他西装第二颗纽扣,怀疑里面藏着迷你交响乐团。
这种降维打击,让后面蹦迪的格蕾丝像走错棚。
风格各不同,技术温度差分明说到格蕾丝,她唱《Teeth》的时候我的手机震了三次,不是有人打电话,而是心脏跟着低音炮的节奏一起震。
她那高超的技巧,就跟优等生提前交卷似的,表现得很完美,就是少了点“我才不在乎你们喜不喜欢”的那种豪放劲儿。
李佳薇的高音让我想起KTV里的那位闺蜜,她当麦霸都二十年了,每次准要点唱《煎熬》。
我们鼓掌就是出于礼貌,可她却把这当成夸赞,不断把调升高,这次没人去跟她较劲,就像公司年会上领导独唱,台下大家狂热地比心。
最奇特的是BENI唱《Lemon》,当米津玄师的哀伤被改成迪士尼烟花秀那样,我分明听到原版粉丝的反应,但投票赢了?
姐妹们这说明在职场,会包装比真本事更管用。
白举纲的电子摇滚,跟我那学理工的男朋友差不多:客厅里全是各种各样的设备,编曲的逻辑特别严,就好像能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似的。
可听完以后,就只记住了“枪声特效”这类细节,就如同约会的时候,我只记得他不停地分析电影镜头。
技术方面做得挺好,就是少了那么一点儿能打动人心的温度。
失控成亮点,真实比完美动人者来女直接把舞台弄成了民族风的迪厅,当Alexia被拉上去围着篝火转圈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留学生第一次参加傣族泼水节的那个画面:脸上那种“我是谁?我在哪?但特别带劲”的表情,这种失去控制的样子反倒成了一场真实且生动的真人秀。
人们追竞技综艺,到底是在追什么?
就如同看姐妹谈情说爱一样,嘴上说别太投入,实际比谁都更期待嗑那甜甜的糖。
节目组精准操作:A-Lin营造出心碎的感觉,林志炫营造出高格调,李佳薇营造出“努力找错方向”的共鸣感。
先别着急怪剧本哈,现实中会哭闹的娃真就可能分到更多蛋糕。
李佳薇的“幸运”就跟我那同事似的,PPT做得也就那样吧,可特会汇报,到晋升答辩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敢情职场早把观众缘明码标价。
聚会式比赛,输赢不如被打动格蕾丝的“不完美”反而成了她最让人难以忘怀的特点,就像姐妹群里那个总是把事情搞砸的憨厚大姐,聚会已经过去十年了,大家还记得她不小心摔进蛋糕里的那一幕。
竞技类节目如果太过一帆风顺,反而显得没那么有趣,夹杂着一些小失误,才更贴近真实的生活状态。
说节目组没剧本?我不觉得。
可当A-Lin最后一个转音拖得很长让我心碎,突然明白导演的意思:比起公平,观众更希望被精准戳中要害,就像渣男都知道,道歉重点不在逻辑,在声泪俱下的时候。
最后我跟大伙说说哈,别把突围赛搞得跟格莱美颁奖那样盛大,就把它当成周五晚上的一场聚会。
有的人身靠颜值接着喝酒,有的人被故事吸引得入迷,还有人悄悄把账都结了。
等下次节目开播的时候,我照旧拿着薯片等着开场,说到底看别人分出个胜负,可比应对自己的生活容易多。
你们是不是在期待总决赛?
我认为歌王就是陈楚生,别问为什么,就像闺蜜挑选男友一样,有时候直觉比那些数据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