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谭凯,很多人可能先想到的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何以笙箫默里那个气场全开的总裁应晖。屏幕上他西装革履、眼神锐利,把商界大佬的沉稳与张力演得入木三分,可剧播完了,观众记住了角色,却没多少人能叫出演员本名——这大概就是他“戏红人不红”的常态。
谁能想到,这位53岁的叔圈演员,现在最受关注的不是新戏,而是他开的那家饺子店。
前段时间,谭凯的饺子店还因为“出餐慢”上了热搜。有顾客吐槽,排了快一小时还没吃上,评论区里抱怨声不少。毕竟现在大家吃饭都图个利落,谁愿意耗在店里干等?眼看口碑要受影响,谭凯干脆开了场直播,上来就直愣愣地道歉:“是我没经验,没想到来的人这么多。”
他解释说,店里的饺子都是后厨阿姨们手工现包的,皮薄馅足,连和面都得按老方子来,慢是慢了点,但就是想让大家吃口实在的。“我开这店真不是为了赚快钱,就是觉得现在外头踏实的家常味太少了,想弄个地方让大伙儿吃得舒服。”这话一出口,网友反倒理解了——毕竟这年头,明星开店要么定价虚高,要么靠名气圈钱,像他这样守着“纯手工”“平价”原则的,确实少见。后来不少吃过的人还在评论区晒图,说饺子咬开能看见实打实的虾仁,二十来块钱一大盘,值回等待的时间。
其实谭凯这辈子,好像一直都在做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事。他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员,早年间还是个拿高薪的设计师。
出生在普通家庭的他,打小跟着做木匠的外公长大,看外公刨木、雕花,自己也跟着涂涂画画,一来二去竟画出了天赋。后来凭实力考上中戏的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后顺理成章进了设计圈,在那个年代,他的收入抵得上普通人好几个月工资,同事都羡慕他捧上了“金饭碗”。
可干了几年,谭凯总觉得少点什么。“每天对着电脑改图纸,好像一眼能望到头。”他索性辞了职,先去电视台做了阵主持,误打误撞接了个电视剧配角,就这么一脚跨进了娱乐圈。
刚入行那阵,他净演些没几句台词的小角色,直到2010年神话里的项羽,才算真正让观众记住了他。为了演好这位楚霸王,他提前半个月开始练骑马、学剑术,每天对着镜子琢磨眼神——既要演出力拔山兮的霸气,又得藏着对虞姬的柔情。剧里他和白冰演的小玉那场诀别戏,眼眶泛红却强撑着不落泪的样子,至今还有观众翻出来讨论。
再后来,扫黑风暴里的董耀更见功力。那个背着逃犯身份,在黑与白之间苟活的官员,每一个眼神都透着挣扎:面对威胁时的恐惧,算计利益时的精明,最后暴露时的绝望,被他拆解成无数个细节,连走路的姿态都带着角色的沉重。有观众说:“看董耀的戏,总觉得下一秒他就要跪下来求饶,又或者突然狠起来同归于尽。”
算下来,他演过建党伟业里的革命志士,锦绣未央里的王爷,北京爱情故事里的商界精英,角色跨度极大,却总能令人记住“那个谁演得真好”,唯独记不住“谭凯”这两个字。但他好像一点都不在乎,采访里总说:“演员嘛,能留下几个让观众记得住的角色,就够了。”
现在53岁的他,没结婚,没炒作,不拍戏的时候就泡在饺子店里,跟着阿姨们学调馅,偶尔还亲自擀皮。有熟客问他,放着好好的演员不当,来干这油烟熏火的活儿图啥?他笑说:“图个踏实。演戏是体验别人的人生,包饺子是过自己的日子,都挺好。”
从设计师到演员,再到饺子店老板,谭凯的人生好像总在“跨界”,却又每一步都踩得很稳。或许就像他说的,比起“红不红”“赚多少”,能按自己的心意活着,才最要紧。
你身边有这样“不按剧本走”的人吗?要是路过谭凯的饺子店,你愿意坐下来等一碗手工饺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