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七队最近有点意思,台上台下都挺热闹。赵芸一这小子,现在是越来越敢说了,直接在台上“抱怨”起来,说七队人多,但一半都“没上班”。
这一下子,可就炸开了锅,吃瓜群众纷纷上线,想知道这“没上班”的角儿们,都忙啥去了?
要说这七队,在德云社里那可是个“神仙队”,队长是顶流孟鹤堂。赵芸一说了,七队足足有20个人,是所有队伍里人数最多的。按理说,一场演出安排12个演员,那也是绰绰有余。可赵芸一偏偏说人不够,还得自己“加班”,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其实啊,赵芸一这“抱怨”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他这一说,既能逗乐观众,又能引发大家的好奇心,这情商,真不是盖的。
那么,七队那些“没上班”的演员,到底干嘛去了呢?
这事儿得从七队的火爆说起。老七队的那些角儿,个个都身怀绝技,人气也是杠杠的。像孟鹤堂、周九良,现在个人专场、综艺邀约、影视剧本,那是接到手软,忙得脚不沾地。秦霄贤、何九华,一个忙着卿卿误我的话剧巡演,一个忙着门第的巡演,也是行程满满。刘筱亭、张九泰,自从“德云三筱”组合开了专场后,回小剧场的次数就明显少了。尚九熙偶尔回来,郭霄汉则是经常和师兄弟们搭档演出。李九春呢,最近也和秦霄贤一样,忙着话剧巡演。
这么一算下来,七队想凑齐12个人,还真有点难度。
换个角度想想,他们不回小剧场,其实也是在给年轻演员们机会。你想啊,如果孟鹤堂、周九良,秦霄贤、何九华,刘筱亭、张九泰这些角儿,都天天守在小剧场,那剩下的年轻演员,还有出头的机会吗?
这就像一锅粥,总得有人搅和搅和,才能让大家都喝到。老演员们在外边闯荡,多挣点钱,也能反哺德云社,给年轻演员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小剧场是德云社的根,是培养演员的摇篮。
但德云社要发展,光靠小剧场那点收入,肯定是不够的。专场、商演、各种邀约,才是真正能挣钱的。
侯耀华之前直播的时候就说过,他特别理解郭德纲,因为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是最难的。小剧场的收入是固定的,要想给演员们提供更好的待遇,就得在商演上下功夫。要不然,各种福利从哪儿来?
说白了,德云社也是个公司,也得考虑盈利。
演员们在外边挣钱,公司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小剧场的建设和年轻演员的培养上。
也有人觉得,演员们红了之后,就应该多回小剧场演出,不能忘了本。这种想法也没错,毕竟小剧场是观众和演员们情感交流的地方,也是演员们保持状态的重要场所。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演员们在外边忙事业,也是为了德云社的整体发展。只要他们心里还装着德云社,偶尔回来演出,给观众们带来欢乐,那就足够了。
七队这种“一半上班,一半在外”的状态,也挺好。既能保证德云社的整体收入,又能给年轻演员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还能让老演员们保持新鲜感,不至于被小剧场的演出磨平了棱角。
至于赵芸一的“抱怨”,大家听个乐呵就行了。他这小子,嘴上说着“诉苦”,心里指不定乐开了花呢。老演员们不在,他才有更多的机会登台表演,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德云社啊,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大家互相扶持,共同发展,才能让这个家庭越来越兴旺。
台上台下,各有各的精彩。
你说,这算盘珠子,到底该怎么拨,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