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儿个就唠唠洛桑这孩子,13 岁就考进中央民族大学,18 岁成了文工团的骨干,27 岁那年一场车祸,说没就没了。当年人送外号 "小赵本山",正火得发紫的时候,嘎巴一下没了,这事儿搁谁心里不硌得慌?
头些年一直说,他是因为酒驾出的意外。可等了 25 年,他那搭档博林实在憋不住了,在节目里把实话说了:洛桑那晚根本没喝多少,压根不是酒驾惹的祸,这里头的弯弯绕绕,可多着呢。
一、"天才" 洛桑:从草原放牛娃到京城大明星,这路走得比开了挂还邪乎
洛桑这辈子,没出事之前那真是顺得不能再顺,跟老天爷追着喂饭似的。咱这伙人还在初中校园里疯跑捣蛋呢,他已经稳稳当当坐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教室里了。就凭着那身能把石头说开花的模仿能耐,从四川康定草原上的放牛娃,一步步蹽到了北京,这本事,搁现在也得让人竖大拇指。
13 岁进大学,这在当年简直是天方夜谭。康定草原上的老乡们都说:"洛桑这娃是文曲星下凡,咱草原上飞出去金凤凰喽!" 他刚进大学那阵儿,穿着阿妈给缝的藏袍,站在教学楼前还怯生生的,可一到了排练厅,那股子灵气挡都挡不住。老师让他学段马头琴,他没见过实物,光听了两遍录音,就能用嗓子哼出那股子苍凉劲儿,听得老教授直拍大腿:"这孩子,身上揣着整个草原的声音!"
18 岁那年,他顺顺当当进了文工团,年纪轻轻就混出了模样。刚去的时候,也就是个搬搬道具、跑跑龙套的小角色,谁能想到后来成了《曲苑杂坛》的台柱子?当年他跟博林在央视《曲苑杂坛》弄的 "洛桑学艺",那火得叫一个邪乎,家家户户的电视里,几乎天天都能瞅见他那机灵样。
他最拿手的就是一个人能演好几个角儿,模仿黄宏这些大腕,学得那叫一个地道,就因为这,噌地一下就红透了半边天。更邪乎的是,他连乐器的动静都能学,二胡拉得跟真事儿似的,唢呐吹得比民间艺人还俏皮,不瞅乐器光听声儿,你根本辨不出真假。尤其是模仿老一辈艺术家的唱腔,那简直绝了,闭着眼睛听,你指定以为是本人在台上,就这 "声音复制" 的本事,圈了多少粉都数不过来。
他还自己琢磨出个新花样,把藏族舞蹈跟相声掺到一块儿,那独特的表演风格,再加上让人笑到肚子疼的模仿秀,一下子就成了观众眼里的焦点。在全国老百姓心里,他就是冉冉升起的 "喜剧之星",往后的路看着亮堂着呢。相声大师马季还专门给他写了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八个字,这评价,得有多高啊!可谁能想到,这位被业内说 "没人能超越" 的天才,刚要展翅高飞,就栽了个大跟头。
二、致命的国庆节:一顿饭局成了生死线,哪是什么酒驾的事儿啊
那年国庆节,洛桑特意把爹妈接到北京,想一家子热热闹闹过个节。他刚在海淀区买了套小房子,不大,但窗明几净,特意给爹妈收拾了朝南的房间,说要让老两口在北京享享清福。中午还陪着爹妈吃了顿热乎饭,给老妈夹了块红烧肉,说等忙完这阵就带老两口去天安门逛逛,去颐和园划船。谁能想到,这竟是他跟爹妈吃的最后一顿饭。
下午三点多,他把爹妈安顿好,自己揣着个小本子就出门了。本子上记着几个新段子的构思,有段是学藏族同胞赶牦牛的,还有段是把藏戏唱腔跟流行歌曲掺一块儿的,他跟博林念叨好几天了,想找圈内几个编剧朋友参谋参谋。晚上那饭局,就是这么个由头,在西三环边上一家馆子,拢共也就七八个人。
按当时在场的人回忆,洛桑那天兴致挺高,进门就给大伙儿看他那小本子,说:"我琢磨着整个新活,把咱藏族的东西揉进去,你们给瞅瞅中不中。" 饭桌上他确实喝了点啤酒,也就两小瓶的量,这对他来说根本不算啥。他从小在草原上跟老乡们喝青稞酒长大,酒量算不上海量,但绝对不至于喝两小瓶啤酒就晕乎。
可饭吃到一半,麻烦来了。饭局上有个刚从国外回来的导演,对国内演艺圈不太熟,大伙儿正聊得热乎,有人指着洛桑说:"这可是咱现在最火的喜剧演员,洛桑,你没看过他的节目?" 没成想那导演瞅了洛桑一眼,慢悠悠说了句:"没听说过,喜剧演员?我还是觉得国外的脱口秀更有意思。"
这话一出,桌上瞬间就静了。洛桑脸上的笑僵了一下,手里的筷子停在半空,半天没动。他这人好强,从草原走到北京,一路都是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最受不了别人看不上他的本事。那会儿他刚得了个全国曲艺奖,正是心气儿最高的时候,哪受过这委屈?
旁边有人赶紧打圆场:"人家洛桑是实力派,台上那功夫,看过的没有不叫好的。" 可那导演还没眼力见,又补了句:"实力派?我看就是模仿得像点呗,这在国外不算啥本事。"
洛桑猛地把筷子往桌上一放,声音有点发紧:"我去趟洗手间。" 回来的时候,脸阴沉沉的,谁跟他说话都只是点点头。没过十分钟,他的 BB 机响了,是文工团的电话,说第二天一早有个慰问演出,让他确认一下节目单。他看了一眼,跟大伙儿摆摆手:"我得先走了,明儿一早有事。"
有人劝他:"别急着走啊,再坐会儿,那老外不懂行,你别往心里去。" 他勉强笑了笑:"没事,我心里有数。" 拿起外套就出了门,谁都没料到,这一出门,就再也没回来。
晚上十点多,西三环主路紫竹桥附近,一声巨响划破了夜空。洛桑开着他那辆半旧的捷达,正由北向南走,突然撞上了一辆停在主路快车道上的大卡车。那卡车是拉钢材的,不知道啥时候坏在那儿的,既没开双闪,也没在车后放警示牌,黑黢黢的跟座小山似的杵在路中间。等交警和救护车赶到的时候,洛桑已经没气了,手里还攥着那个记满新段子的小本子,页脚都被攥皱了。
四、草原飞出的金凤凰,就这么折了翅膀
洛桑的追悼会上,来了好多人,有圈里的大腕,有文工团的同事,还有好多素不相识的观众。他爹妈穿着藏袍,坐在第一排,老妈哭得几乎晕过去,嘴里一直念叨:"我的娃啊,你咋就这么走了,阿妈还没看够你上台呢......"
文工团的老团长说:"洛桑这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刚进团的时候,住集体宿舍,冬天没有暖气,他就把藏袍裹在身上,照样天天第一个去排练厅。有回排练崴了脚,肿得跟馒头似的,愣是拄着拐杖上台,说不能让观众白等。"
他的那些粉丝更是难受,有人带着自己录的《洛桑学艺》录像带,在追悼会外面播放,好多人边看边哭。有个大爷说:"我家孙子就爱看洛桑,天天学他模仿乐器,说长大了也要像洛桑一样上台。这孩子咋就没了呢......"
洛桑的遗物不多,除了那个记满段子的小本子,还有几件洗得发白的藏袍,是阿妈给他缝的。最让人揪心的是他枕头底下的一张照片,是他跟草原上的小伙伴们的合影,背面写着:"别忘了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他本来打算那年冬天回趟康定,给老家的小学捐点乐器,跟孩子们说说北京的事。他还跟博林约好,要一起去西藏演出,把藏族的喜剧带到更多地方去。可这些愿望,都随着那场车祸,成了永远的遗憾。
五、他留下的笑声,到现在还在响
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有好多人惦记着洛桑。网上常有他当年的表演视频,下面的评论密密麻麻,好多人说:"小时候看洛桑学艺,笑得直打滚,现在再看,笑着笑着就哭了。"
有回我在公园遛弯,听见两个大爷聊天,说:"现在的喜剧演员,咋就没洛桑那股子灵气呢?人家学啥像啥,不是瞎比划,是真把那股子劲儿学到家了。" 另一个大爷叹口气:"可惜了,那么年轻就没了,要是活到现在,指定能出更多好作品。"
文工团后来把洛桑的那些段子整理出来,出版了一本书,叫《洛桑的笑声》,里面不光有他的台词,还有他排练时的笔记。有一段写着:"模仿不是照搬,得把自己的东西加进去,让观众既能认出是谁,又能看出是我洛桑。" 就凭这句话,就知道他对艺术有多较真。
现在的年轻演员里,好多人都说洛桑是自己的偶像。有个搞喜剧的小伙子说:"我小时候看洛桑的视频,反复看反复学,他那种把生活里的小事变成笑话的本事,太厉害了。现在我上台前,还会想想洛桑会怎么演,好像他就在旁边看着似的。"
六、东北人咋看这事儿:人啊,别太跟自己较劲
咱东北人讲究 "活出个人样来",洛桑这孩子,算是活出个人样了,可就是太好强,太跟自己较劲。那句 "没听说过",换作别人可能笑笑就过去了,可他不行,他觉得那是看不起他的本事,是看不起他从草原带来的东西。
其实啊,人这辈子,谁还能没被人说过几句?咱东北有句老话:"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 洛桑要是能想通这一点,或许就不会带着那股火开车,或许就能躲过那场劫难。
可话又说回来,他那股子较劲的劲儿,不也是他能成功的原因吗?从放牛娃到大学,从搬道具到台柱子,哪一步不是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只是这劲儿用错了地方,就成了催命符。
现在想想,洛桑这事儿也给咱提了个醒:开车的时候千万别带着情绪,不管遇上啥不痛快,都得先把车停到安全地方,把心气儿捋顺了再走。命要是没了,啥本事、啥名声,都白搭。
还有那卡车司机,车坏了不知道放警示牌,不知道开双闪,这就是拿自己和别人的命不当回事。咱开车上路,规矩就是保命符,该守的规矩一条都不能少,不然害人害己。
最后唠句实在嗑
快三十年了,洛桑要是还活着,也该五十多了。说不定还在台上表演,说不定已经成了幕后,培养出更多像他一样有灵气的演员。可人生没有如果,就像草原上的风,吹过了就不会再回来。
咱能做的,就是记住那个眼睛亮亮的、一笑露出小虎牙的藏族小伙子,记住他带来的笑声,记住他那股子从草原带来的韧劲。也记住他的教训:别太跟自己较劲,别拿生命当儿戏,平平安安的,比啥都强。
洛桑啊,你在那边还好吗?听说草原上的星星特别亮,就像你当年在台上的眼睛。那边要是有舞台,你可接着演,别憋着,把你没演完的段子都演了,我们在这边,听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