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雄儿女》里有一个镜头,很多人至今都记得——王芳唱歌时,镜头扫过两个笑容满面的人,一个在喝水,一个在抽烟,那股朴实而生动的气息,简直令人过目不忘。你可能没注意到,那个被唱到“老赵有功劳”的炊事员赵金贵,扮演者其实叫赵宝华。这个名字或许听起来不熟悉,但他在演艺圈打拼了大半辈子,塑造了不少深入人心的角色,可惜却很少有人真正记得他的面容。
赵宝华的出身并不普通。1950年,他考入了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当时的演员班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明星班”。他凭借对表演的热情和钻研精神,在激烈的选拔中脱颖而出。和他同班的刘世龙、庞学勤等人后来都成了影坛的响亮名字,但赵宝华却始终没能像他们一样登上光彩夺目的舞台。许多同班同学一毕业便开始担任主角,而他却在影坛默默地跑了半辈子龙套。
回顾赵宝华的演员之路,真的是充满了不易。他出生于1931年北京,自小就对表演产生浓厚兴趣。虽然家庭条件普通,他依然坚持蹲在街头看演员们的表演,并努力模仿。他从小就没被生活的艰辛打垮,反而一直怀揣着对表演的梦想。为了帮家里分担,年轻时他做过很多苦力活,但那股对艺术的执着始终没有放弃。直到19岁,他终于考入了演员班,距离梦想也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赵宝华虽然是班上基础较弱的学生,但他有着非常刻苦的态度。别人练一遍,他会对着镜子再练几遍,慢慢地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3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原本以为能大展拳脚,但现实并没有那么顺利——资源匮乏、缺乏人脉,再加上长相并非典型的帅气型,最初两年他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拍摄。那时,许多同班同学已开始在银幕上亮相,而他则依旧在剧团里默默等待。若换作其他人,恐怕早已放弃,但赵宝华并没有。
直到1955年,他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这才算得上真正的机会。长影厂是新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厂,培养了无数优秀演员。他在这里的第一个角色是1956年电影《扑不灭的火焰》中的王大成。虽然这个角色戏份不多,但他用心琢磨,从走路的姿势到说话的语气,都让角色更具层次,结果业内人士纷纷称赞他“有灵气”。这为他后来的演艺生涯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岁月里,赵宝华参演了不少作品,包括《国庆十点钟》、《海上神鹰》、《换了人间》等等,角色大多是工人、农民之类的配角。观众的目光往往集中在主角身上,而他就像电影画面中的一块石头、一株草,虽然自然却总是很难被注意到。即便他在话剧舞台上出演《雷雨》和《红旗渠》,口碑也很好,但看过剧的观众恐怕未必能记得他的名字。
事业有过一段停滞期,七十年代末,赵宝华重新回到了银幕,随后随着电视剧的兴起,他又开始参演一些电视作品,像《老牛与小牛》和《神医扁鹊》等电视剧里都有他的身影。每当这些作品播出时,他的表演依然受到肯定,但仍然是那个“演得好却不被认”的演员。
1990年代,赵宝华退休了,逐渐淡出了演艺圈。2005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4岁。葬礼简朴,就像他一生的作风,低调、务实、不张扬。如今,已经过去20年,赵宝华的名字仍然不为多数人所知,但如果你翻开他参与过的那些作品,会发现每一个角色都鲜活有力:他在《英雄儿女》中的“老赵”质朴可亲;在《扑不灭的火焰》里的王大成坚定执着。即使是配角,他也能让人感受到“这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虽然有些同学成了大明星,赵宝华却一直守着龙套角色,但在演技上,他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人。
演艺圈真是个有趣的地方,有的人一夜成名,而有的人却一辈子默默耕耘,虽然观众记住了角色,却未必记得演员的名字。赵宝华便是后者,但这能算不上失败。那些他演绎的角色,依然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身就是对他不懈努力的认可。就像他饰演的“老赵”那样,或许他并不站在最显眼的位置,但他留下的痕迹却深深地镌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