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不必显现,它们早已在你心里爆炸。
今年暑期档的《南京照相馆》,以一种低调却震撼的方式引爆了观众的情感。这部电影没有宏大的场面,也没有华丽的特效,更没有炫目的明星阵容,甚至整个背景仅仅是一间破旧的照相馆,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看似简单的电影,让无数观众在电影院内泪如泉涌。
尤其是高叶回头的一幕,真实得让人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有一种感觉:她并非在表演,她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替所有人经历了那份苦难。
导演申奥显然没有想过讨好任何人。他把所有该拍的都藏了起来,把最深的痛留给了观众,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体会,去哽咽。
现在,我要慢慢道来。我们从那场戏谈起——林毓秀出门唱戏,回来时嘴角带血,衣衫凌乱。没有镜头,没有配乐,也没有任何台词,更没有交代前因后果的眼神。但观众却完全明白了,且明白得令人心痛。
她刚出门时,一切井然有序,衣着整齐,甚至还妆容精致,带着微笑。她知道自己将要进入的是虎穴,知道那群人已没有人性,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因为她不去,就得有人替她去。
回来时,她没有一句话,只是避开光线,衣角脏了,脸上的胭脂也已涂抹不均。她从床上滑到了地板上。曾几何时,她坚决表示自己要睡床,因为她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自己清白无辜。但这一幕,她从床移到地,象征的却是她的坚守已完全崩塌。
申奥没有直面那一场戏,却让这一转折犹如重锤击打观众的心。这一幕,比任何一场剧烈的镜头都要令人痛彻心扉。
高叶的那一回眸,不是简单的“我被侵犯了”,而是一个女人从眼神中透出“我明白了,这个世界没有容身之地”的绝望。她的眼中,已没有泪水,只有一种死寂,仿佛整个世界都将她抽空,只剩下几分倔强的骨气。
高叶曾在采访中说,她最初看到剧本时,那些关于凌辱的戏份一一呈现,而她早已准备好演绎,然而第二版剧本发来时,这些镜头已被删去。她问导演为何删除,申奥只说了四个字:“我不想。”
听起来轻松,实则沉重。作为一位拍摄南京题材的导演,谈及一部关于侵略与屠杀的电影时,申奥竟然表示“不想拍暴力”,这几乎是反常识的举动。但细细琢磨,这其实是最极致的克制。
市面上的战争片往往靠血腥和裸露来博取眼球,所谓的“视觉冲击”,其实就是为了让观众震撼一下。然而,《南京照相馆》并没有如此做作。申奥真正想要的是避免让女演员成为第二次受害者,不希望观众将这段历史当成噱头消费,更不希望后人对那段历史变得麻木。于是,他巧妙地选择了隐晦——让你自己去想。这比直接展示更为残酷,因为你的想象总是比画面更让人心碎。
电影里最狠的,不在于拍什么,而在于“怎么不拍”。例如,那个婴儿被摔的片段,导演通过错位的音画处理,声音中传来哭泣和尖叫,却映入眼帘的只是地上那滩血迹、一块破布和母亲几秒后如疯似的哀嚎。镜头并未直视,然而观众的心已经被撕裂。
还有那颗佛头——当日本兵在照相馆玩杀人游戏时,一尊破碎的佛像静静地摆放在角落。导演没有给予特写,也没有加配音效,佛头只是静静地注视着那群魔鬼,嘴角似乎带着冷笑,仿佛在哭泣。申奥了解如何让观众心头起伏,却难以自拔。
因此,一位母亲在看完电影后,曾说道:“我带着八岁的儿子去看,以为他会吓得哭出来,结果他看完一句话没说,回家直接撕掉了自己所有的日本动漫卡。”你能说申奥吓到他了吗?并没有。然而,导演用的是一把无形的刀,悄无声息地划进了这代人内心的深处。
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教育。不是把血腥摊在你眼前,而是让你心里长出刺。
我们再回到林毓秀这一角色。她在片中本有机会离开,通行证已经准备好,王广海拼死送她出门。但她却将证件扔回去,坚定地说:“我不走。”她知道,离开意味着逃避,而她不愿逃避。她要留下来,为那些无法离开的人撑起最后的一道底线。即便她自己已经没有底线可守。
在那一刻,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戏子,而是一个在国家崩塌时,比任何英雄都体面的女人。她嘴角上的血痂,正是她最后的铠甲。
至于王广海,前半部他是“日奸”,是“投机分子”,到最后他的一句台词炸裂:“我他妈装够了。”你听出来了吗?那不仅仅是他“变好了”,而是他终于不再装了。他从未想过当“狗”,只是活着实在太难,装成“狗”才是生存之道。
再谈到老金,这位摄影师,手里拿的是相机,心里却有钢铁。敌人来时,他拍;同胞死时,他拍;佛像破碎时,他拍。拍照并不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留下罪证。
电影的最后,只有两个人活了下来:林毓秀的照片被带走,而老金的儿子走出了城市。一个姓金,一个姓林。这两个字,隐含了南京的旧称“金陵”,这个细节导演没有直说,却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
这座城市曾被鲜血染红,曾被践踏、丢弃,但它从未死去,它有人记住,有人在前行。导演没有明说,但这一切我们已深知。
如今,战争与历史题材的电影越发追求“形式感”,这就是拍一堆长镜头、喊几句口号、结尾放个希望的光芒,营造一种空洞的“大道理”。然而,《南京照相馆》却截然不同。它如同一面照妖镜,真实地反映了人性光辉与崩塌。
你可以在电影中看到投机者、背叛者、伪装者,也能看到那些豁出去的、坚持到底的、明知无法改变却依然拼尽全力的人。申奥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通过高叶的一个眼神、王阳的一滴泪、王广海的一句粗话,便讲明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在真正的灾难面前,没有完人,只有活着的人。活着不等于活得干净,但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高叶的那一眼,仿佛是林毓秀在经历了火海之后,回头看向人间的最后一瞥。那是种清楚知道世界已尽丑陋,却依然不肯闭眼的回望。
导演并未拍摄苦难,但苦难在人的眼中自然流露。电影终了,光线渐暗,全场沉默,没有掌声,没有言语。那不是冷场,而是一种“我们都懂了”的默契。
懂了什么?懂得这个世界虽残酷,但依然有人比命更坚韧地活着。
《南京照相馆》拍给的,不是娱乐圈,而是这个时代。它不是消费历史,而是让历史深深刻入今天我们的骨血。
若你问我,“到底值不值得看?”我只说一句话:
如果你没有从高叶那一眼中看懂人性极限,那你看再多战争片也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