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香港电影市场持续低迷,尽管有些影片成功打破了票房纪录,然而大多数影片却未能盈利,反而以亏损为主。这种情况让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了信心,电影的产量逐年下降,许多从业者也不得不选择转行。最近,郑伊健赴纽约参加《第24届纽约亚洲电影节》,期间他接受了外媒的采访,谈及自己对香港电影的看法。
郑伊健指出,全球电影行业正面临预算紧缩与产量下降的问题,香港电影也无法幸免。他认为,能否走出低迷期,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重新点燃观众的兴趣和支持。他提到:“如今观众对于内容的耐心越来越低,他们习惯了快速消费短视频,而电影的叙事和节奏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
郑伊健还谈到了资金削减对电影制作规模的影响,直言形势严峻,但他也看到其中潜藏的机遇:“虽然市场萎缩,预算缩减,但在题材选择上,我们变得更加敢于尝试。香港电影现在虽然预算缩减,但创作的自由度也随之增加。”他认为,过去香港电影主要集中于动作片和警匪片,但如今的创作环境变得更加多样和灵活。
谈到自己曾参演的经典作品《古惑仔》系列,郑伊健回忆道,这一系列堪称中小成本电影成功的代表,而拍摄经历则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他表示:“拍摄过程非常愉快。那时我们都是影坛新人,制片人并没有过多干涉,大家有更多的创作自由。甚至连导演刘伟强当时对这部电影缺乏信心,最终凭借团队的默契和大胆尝试,才成就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至于另一代表作《风云》是否会有第三部,郑伊健表示,希望这一系列能够重启,但他自己可能不会参与其中。他认为,采用全新的演员阵容和制作班底重新开始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对于《风云》第三部的讨论,部分香港网友提出了不同的解读。他们认为,《风云》作为一部大IP、大制作的作品,如果拍摄第三部,很可能会引入内地电影公司,以分担成本和风险,这样它有可能成为一部合拍片。而郑伊健近年来一直专注于本地市场,巡回演唱会也未曾北上内地,因此他不太可能参与其中。
实际上,香港的中小成本电影大多并非合拍片,它们主要面向本地和海外市场,创作上也更为自由。但从近几年的表现来看,许多非合拍片在本地和海外的票房都未能收回成本。虽然如此,香港电影市场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产量,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补贴以及本地电影公司与内地的合作。这些合作往往为电影提供了额外的资金支持。
当然,也有一些中小成本非合拍片表现不错,比如黄子华主演的作品和MIRROR成员参演的电影等,但这些成功的个例并不足以扭转整个香港电影市场的低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