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明星们似乎突然进入了“扫腿”狂潮。打开手机,几乎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张雨绮高跟鞋踩着红毯、李晨迈开长腿一同加入“扫腿大军”,甚至一向乖巧的李兰迪也不甘落后,跟随魔性的背景音乐扭动了起来。这股名为“扫腿舞”的风潮,从短视频平台迅速蔓延到内娱,几乎所有明星仿佛都收到了一份“集体任务”,不参与这一潮流,好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还在营业。
扫腿舞,看似简单却又极具魔性:双腿交替蹭地,手臂摆动夸张,配合土嗨的音乐,谁看两遍都能轻松学会。令人没想到的是,西装笔挺的丁禹兮也加入其中,他这一舞蹈,却收获了290万转发和500万点赞,刷新了内娱男星短视频的纪录。
这一波“扫腿”风潮,瞬间吸引了更多明星的加入。陆虎和张远携“再就业男团”挑战新高度,李晨那版僵硬的扫腿动作被调侃为“二叔再就业”,甚至贾冰也冲进直播间,与小年轻们一起跳起了舞蹈,画面魔性到让人捂脸。不过,细心的观众早已看穿了其中的玄机:内娱的创作似乎陷入了某种困境。
明星们就像在“抄作业”的差生,看到哪个网红舞蹈流行,就毫不犹豫地去模仿。对于团队而言,原创既费时又费力,最终还可能面临扑街的风险,何不干脆跟风走捷径呢?借用现成的BGM,借用已验证的流量密码,一条视频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拍成,运气好的话,甚至能蹭上一波热搜。
平台算法也加速了这一趋势。带上挑战标签,明星跳舞的视频便会精准推送到年轻人面前,数据也随之飙升。然而,观众并不是傻子。初次看丁禹兮的“扫腿舞”可能会觉得新鲜有趣,但反复看到明星们复制粘贴的相似动作,剩下的就只有满屏的尴尬。有网友调侃:“以前明星是造梗的,现在全是跟风捡漏的。”
更残酷的是,这种热潮的生命周期往往短得惊人。扫腿舞如今风头正劲,但根据数据分析,同类热梗的平均生命周期不超过30天。等下一波“XX摇”横空出世,谁还记得谁在上个月扫得最卖力?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跟风都是反感的。鹿晗在演唱会上即兴改编扫腿舞,配合灯光和舞台效果,成为了全场亮点;邓超早年间的一句“gogogo”也变成了他个人的招牌,至今仍是综艺名场面。这些例子证明,土味并不是罪过,真正的问题在于敷衍。
现在,大多数明星跳网红舞,完全像是在完成一个任务,工作室将这项活动写进了日程表,艺人照着做,笑容也像是量过角度的机械动作。当演员不再精雕细琢演技,歌手不再钻研自己的作品,反而将精力放在短视频上,观众难免心生疑问:为什么不直接看原版的网红视频呢?至少人家跳得真情实感。
更深层的矛盾是,这种“流量快餐”正以惊人的速度反噬整个行业。剧组为了蹭热度,将扫腿舞硬生生塞进古装剧的预告片;歌手为了推新专辑,先跳网红舞再卖货;演技综艺里,艺人不拼台词,却比拼谁跳得更欢快。看似热闹,实则暴露了内娱的懒散与焦虑。毕竟,打造一部好剧要三年,而学会扫腿舞不过三分钟。
但真正值得铭记的经典,始终是那些精雕细琢、充满个人特色的作品。刘德华凭借《无间道》留名二十年,周杰伦的《七里香》在演唱会上依然能引发万人合唱。这些永不褪色的作品,哪个是跟风出来的呢?
归根结底,观众对扫腿舞的审美疲劳,反映的正是对“复制粘贴式营业”的厌倦。流量就像夏天的暴雨,猛烈而短暂,能真正扎根的,永远是那些独具个人印记的作品。下一次网红舞爆火时,明星们或许该反思,是继续做流量搬运工,还是用专业素养将“土味”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独特标志?因为,能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第100个模仿者”,而是“第一个玩出花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