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届主持人大赛和过去比,真的不能用“还一样”来形容,简直就是瞎说八道。
一开始,节目一开场,董卿不在了,撒贝宁也没出现,连王嘉宁的影子都找不着。灯光一亮,邹韵走上台,大家一愣,完全不知所措。
并不是说她不行,也不是说她没有资格,但不得不说,这节目气氛完全变了。
央视的主持人大赛从来不是普通的节目,那是高手对决的地方。观众看什么?不是流程,不是背稿,不是套话——而是那种火药味,是每一个人的判断力和互相碰撞的火花。
记得以前,董卿点评真的是看得过瘾。她不绕弯子,不装深沉,直截了当,一句评价点到问题所在,选手只能心服口服。你会立刻明白,这不是简单的娱乐节目,她真的是懂这行的。
但是如今呢?
董卿没来,谁顶替?没有。
康辉也在拼命扛起点评,但一个人做所有的点评,真是像没有副官的指挥官。邹韵虽然上场了,勉强撑住了场面,但感觉就是火候不够,气氛欠缺。
你要说邹韵,也不是想黑她。她可不是凭运气走到今天的,她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2019年参加比赛时,她的扶贫故事讲得简直稳得没话说,情绪到位、节奏精准,既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装作深沉。她可能不是那种“惊艳型”的选手,但你一定记得她。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比赛结束后,她没急着上热搜,也没有随便接广告、接节目。她去国际频道当记者,南海、中东的报道都见过她,现场连线一个比一个硬。这不是那种“精致、只为自己的职业主持人”,她真的是个能干事的“新闻兵”。这一点,我非常佩服。
这次她上了主持席,表现也不错,完全不怯场,不抢戏,也不过分示弱,什么时候该收就收,什么时候该接就接。你让她和其他人比,她也不差,除了董卿。
说到这点,问题也来了:她不是董卿,永远不会是董卿。
并不是说她差,而是两个人的差距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弥补的。董卿自带文化气质,她的一句话不是简单地背稿,而是那种“书卷气”扑面而来;而邹韵的一句话,更多的是通过训练、实战经验和情绪控制积累而来的。
这两个人都值得尊敬,但他们的风格、层次完全不同。
现在节目组的方向也很明确:不再是培养“名嘴”,而是找“安全人选”。
你明白了吗?
不是让你记住谁说了什么,而是让你觉得节目顺利、稳妥。
结果就是:主持人稳了,选手平了,点评温了,舞台净了——可是观众的热情没起来。
问题出在哪里?
因为环境变了。
如今的电视,早已不是当年那片黄金土地了。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谁还会认真听你念稿子?谁还会关注你的每个节奏、每个用词?节目组心里其实也清楚:你再怎么硬核,也比不上一个网红在家吃鸭脖的热搜。
那么怎么办?那就稳妥一点,少出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现在的主持人大赛,像一锅汤,火候够了,配料全了,却就是没加那一撮盐。
以前的节目是让你“啊——”一声震撼,而现在的节目,是让你“嗯……”一声点头。
前者是挑动你的神经,后者是安抚你的情绪。
但归根结底,我们不能把锅甩给邹韵。
她没有做错什么,甚至做得挺好。她站在这个位置,完成得比大多数人都漂亮,她用自己的实力稳住了这个机会。你可以不喜欢她那种“过于得体”的风格,但你不能否认:她绝对配得上这个位子。
而节目组真正需要反思的是:
你们是想办一场比赛,还是一场展示?
你们是想推新主持风格,还是把每个人磨成一样的标准化主持人,标准化声音,标准化腔调?
如果连“争议”都怕,那还办比赛干什么?直接办个“年度优秀员工汇报”不就行了?
董卿的离开,是自然的,她是王牌,但牌永远不可能握在一个人手里。而邹韵的上场,是时代的要求,她不是王牌,但她是这副牌里最稳的一张。
这届主持人大赛确实变了,这不是怀旧的情怀作祟,而是你真的能感觉到舞台的温度已经不再,那个“语言的较量”被流程所取代。
舞台还在,但感觉不对了。
灯光还亮着,但心却冷了。
你可以接受这个变化,但你不能装作没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