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飞鱼
责编 | 陈轻轻
《喜剧之王单口季》VS《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两档节目进入火热比拼,也带来了一组有意思的数据——脱口秀女演员今年明显变多了。
《喜剧之王单口季》女演员占比42%,《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女演员占比36%。小帕、房主任、步惊云、嘻哈、王小利……一个个极具生命力的女性走到台前,在这里尽情挥洒魅力。
这些勇敢站在台前的女性,背后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这些故事能炸翻全场,还能带动观众的真实改变?为什么说,这些脱口秀创造了一个集体疗愈场?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跟大家说说,这些真实故事背后的心理疗愈力。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作者飞鱼。
01
敢于言说的勇气
在视频平台大量转发的炸场脱口秀,几乎都是聊女性话题的。我很好奇,为什么今年的大家都如此大胆;去翻看她们的幕后故事,才发现:很多人其实也是带着“这个能讲吗”、“会不会被骂”的怀疑,一步步走到了台前。
比如步惊云,在节目里坚持了4年的她,一直不被观众接纳:“怎么还没淘汰”、“太凶了,改一改表演风格”……在讲今年这场之前,步惊云一直都在考虑观众会不会接纳这个聊“贞操”的话题,如果不接纳,她可能会死的很惨。
比如小帕,一个维族女孩,从她的家庭出来站到舞台上,相当于背叛家族的程度。
在准备稿子时,她也会怀疑觉得自己吐槽原生家庭、爸爸娶七个老婆是不是不好;让我惊讶的是,就连鲁豫这样已经非常有发言权、完全有资格在公开场合发声的名人,都承认——自己作为一名女性,「配得感」依然非常滞后。
鲁豫,是今年《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节目的嘉宾。
在她采访小帕的那期播客里,鲁豫坦诚说直到近两年,才逐渐意识自己50岁了,可以说点什么了。在此之前,她一直会自我怀疑:“我能说吗?”、“好像还不到我发言的时候。”
没错,这种谨慎、不说教,确实是一种很可贵的女性特质;但这种怯生生的感觉,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机会。
已经炸过一次场的小帕,这么总结自己的转变,她说——
我怕不怕,我怕的要死;我干脱口秀,超怕被人骂;
但你只要讲话,怎么可能不被人骂;
我已经做好准备搞砸一切了,所以当我真的搞砸一切的时候,我只要没有搞砸那么一点点,都是赚了。
于是,当她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把女性的共同困境言说出来时,「被看见」,是对这份勇气的第一份嘉赏。
无论是台下的观众,还是看到这些内容的网友们,都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倾听的场域。经历里夹杂的羞耻、痛苦、愤怒等情绪,都会因为「被倾听」而得到释放。
当房主任、小帕她们感受到 “我的经历被看见、被接纳”。那么,情绪会从 “独自承受的沉重” 转化为 “被分担的轻盈”。
就像一个人抱着一团乱麻走了很久,突然有人对你说 “我看看”,哪怕问题没解决,重量也会减轻。
02
一种身份的改写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是因为刷到“50岁离婚”的脱口秀视频,认识了房主任。这个视频爆火之后,房主任过往的人生经历也开始更多暴露在大家眼前。
原来,脱口秀里面房主任提到面对家暴时,自己一个打俩(老公和公公)的故事,其实并不是真的;真实的情况是家暴并没有反转,房主任被打得鼻青脸肿,进了医院。
但如今,房主任却彻底改写了自己的身份——她忍了30年,终于鼓起勇气离婚了;她开始讲脱口秀,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段子,并打算在这个舞台上一直务工下去。
房主任说:
以前一直觉得,脱口秀只是逗大家笑的;
做了这行才发现原来脱口秀,对自己来说,是一个释放、释怀。
我把这件事讲出来了,我不断地讲、不断地讲,最后发现情绪没了。
这种疗愈的发生,背后其实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正如欧文・亚隆说:“人终其一生,都在通过叙事寻找存在的意义。”
当一个人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TA 便不再是困境的 “囚徒”,而是自己人生的 “作者”。
疗愈的起点从这里开始:我们不是忘记过去,而是重新理解过去;不是消除痛苦,而是让痛苦成为 “我是谁” 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关于过去的婚姻创伤,不必强求原谅;最重要的事情是,房主任不再被困住,真的往前走了。在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房主任的那期文章里,有个细节特别触动我——
房主任提到自己离婚后,前夫偶尔还会发微信骂她:你离婚了家里啥事你也不管。她说自己现在的感受是:
有点好笑又有点荒唐,突然就发现自己置身事外了,我跳出来了,他怎么评论,变成了一件跟我无关的事。
我已经往前走了,他还在原地。
借由这种故事讲述,房主任把自己从受害者、习得性无助的视角当中抽离出来,逐渐变成叙事者、更具主体性的存在。
就像在她某平台的个人介绍里写的——“如果翻不过成见这座大山,那就去嘲笑它!再靠嘲笑它赚点钱~”
03
语言,是权力
面对今年越来越多的脱口秀女演员上桌,聊的话题几乎也是以女性话题为主的情况,有不少言论质疑说——“这是不是正在偏离脱口秀的本质”、“只会讲女性”、“助长男女对立”;为什么会有部分人质疑呢?
语言,其实一种权力。
当脱口秀正作为一种体现话语权的工具,被再分配到女性手中时,它就允许那些原本被掩盖、被忽视的议题,重新让大家看见。
无论是步惊云说的“贞操什么也不是”、房主任说的“我过了平静而又幸福的一天”,都在解除压在女性身上的一部分规训。
对这些内容的质疑,本质上,可能是原本一部分人占据的权力,被拿走之后的排斥。因为,真正的对立意味着是操纵、打断、带偏;以往在餐桌上、在公众场合,一个女人想要发言、或者发言到中途,就被男性打断的感觉。
这才是一种来自上位者的不尊重和控制。
我们今天听到的这些脱口秀内容,并没有带着上位者的凝视和控制。而是女性,这个占据世界上二分之一的群体,把以前不能聊的话题,放到台上来聊。
就像步惊云说的: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好色的女性,并不会引起男性群体的恐慌。
正是这些话题被忽视、压抑已久,它一旦找到机会,当然就会蓬勃生长、汹涌而出。
而为什么这些女性脱口秀演员的上台演出,牵动了无数观众。是因为所有这些言说背后,都是真实的故事、普遍的困境。这些承载着强大分享欲的内容,因为它的真实,天然地带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所有女孩都会被鼓舞”
“用脱口秀给所有女性撑伞 ”
“如果我女儿那一代女人,活的很轻松,那我们就是胜利的。”
所以,女人们,发言吧,大声些。正如戴锦华老师所说——
语言是权力,你能不能娴熟地用语言来表达你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一个权力格局;所以追求平等和试图反抗的女性,当然要学习语言。
脱口秀,正是这样一种语言的艺术。
04
普通人,也可以创造
舞台上的几分钟,只是这些演员们真实故事的极度浓缩。
无论是听小帕走出原生家庭、对抗双相情感障碍的故事还是房主任过去30年的经历,我都有一个强烈的画面——
她们曾是那些不被看见的小苔花,生长在贫瘠(几乎没有精神滋养)的原生家庭里,之后的成长环境也并不友好。
她们身上背着极重极重的东西,走到了今天,走到了台前,中间跨越了很多难处,经历了很大的痛苦。
而这样的存在,特别是作为普通女性的存在,当她们站在台前,就能给很多正处在沼泽当中的人,一种希望感。
在心理学里,不是那个离你最遥远、甚至够不到的榜样,她做到了什么,让你有了非常强的动力;相反,是那个最近的、可能就是在你身边、跟你朋友、妈妈一样的人,她做到了这一点,于是让你相信,你也可以做到。
这是一种路径的“可观察性”。看到她们的成长,就似乎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有人说——
“我就是因为老公对我不好,但我我也离不开他,所以没办法独立,看到您我仿佛有了动力,所以我开始自己创业了,一切都在摸索。”
也有人说——
“泪流满面共情了,是因为只有一直被困在婚姻里的人才会懂得,离婚之路是多么艰辛,父母阻扰、家族面子、对方威胁,太难了……但是,我也终于熬过去了”
她们普通又平凡,却用语言作为一把伞,给所有女孩挡雨。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说: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不敢在人群中当中表达;因为她害怕会被当场攻击,或者这些表达会在日后成为他人攻击自己的素材。
但后来,她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害怕了。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