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的萧景睿,堪称最让人心疼的年轻人物。而萧景琰,若论最憋屈,非他莫属。
没错,就是景琰。虽然可能让人意外,但请耐心听我慢慢道来。
萧景琰,作为大梁的七皇子,虽然在剧中屡屡受到虐待,但他所承受的憋屈却远超他的年纪。他的角色最初亮相时,正从边境回京履行每年的述职任务,若换作现代职场管理方式,可以视作向上级提交年度工作报告。
然而,刚到京郊,尚未踏入金陵城的境内,他便遭遇了悬镜司掌镜使夏冬的奚落。夏冬的职务远远低于靖王,但她竟是一介女性,而她的身份却是已故好友林殊爱将聂锋遗孀。按理来说,萧景琰对她的讽刺应只限于言辞,但面对这一幕,他却只能忍耐那十二年之久的冷眼,且在下属面前遭受了夏冬毫不客气的冷言冷语:“我与他无话可说”,使得靖王的尴尬几乎无法承受。
在夏冬的针锋相对下,萧景琰本该坚强应对,但他内心的委屈依然难以消除。紧接着,当他进宫面圣时,面对着冷嘲热讽,他又一次被心头的痛楚狠狠击中。每年归来,靖王都不得不先于殿前跪上几个时辰,才能得到父王的召见。幸好,萧景琰有着深厚的军旅经验,承受了这些精神上的摧残后,仍能屹立不倒。
每一场冷嘲热讽,景琰都如同重锤砸在心头,但他早已习惯了被冷落的滋味。无论是面对夏冬的无情白眼,还是面对梁帝的冷漠,他的心早已形成厚茧,逐渐麻木。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就此结束。当梅长苏归来时,萧景琰再度感受到内心的伤痛,憋屈得几乎无法忍受。夏冬曾给过萧景琰无数白眼,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承受这一切?事实上,景琰的内心早已被这份无奈充斥。靖王成了林殊背后的替罪羊,而霓凰郡主的指责,无疑将他再次推向了一个更加窘迫的境地。
霓凰郡主指责靖王不分青红皂白地冤枉他人,让景琰心中憋屈。虽然他知道自己有错在先,但当霓凰在自己面前没有丝毫顾虑地指责时,景琰不仅无法辩驳,更无法反抗。此时,霓凰郡主已经成为梁帝眼中的完美选择,她的无辜和美好让景琰不得不默默忍受那些屡屡来自亲友的伤害。
即便景琰将这些憋屈埋藏心底,但转身他又遇到了比自己更为憨直的蒙大统领。蒙挚,这位一直以武学造诣闻名的禁军大统领,突然开始痴迷于书籍,而一本《翔地记》似乎成了他执着的追求。靖王试图通过一些试探找出其中的端倪,但面对蒙挚那始终不承认的态度,他无计可施。
而作为自己的谋士,梅长苏更是让景琰感到几乎无法喘息。每一次讨论政务,梅长苏总是以咳嗽来表达不同意见,令靖王尴尬不已。每次和梅长苏的对话,靖王都在心中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有误,而梅长苏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微笑着不作回应,给予他致命的一击。
然而,萧景琰最大的憋屈,并非来自于梅长苏的智慧或蒙挚的戏弄,而是来自母亲静妃与梅长苏的一场“男女混合双打”。梅长苏批注的《翔地记》竟然成为母亲静妃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连几乎不与外界接触的母亲也开始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母亲对梅长苏的偏爱显而易见,而梅长苏对静妃的示好也毫不避讳,仿佛达成了一种默契。景琰无奈地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无法言喻的愤懑,却无可奈何。
这场“男女双打”持续不断,即便靖王开始察觉到其中的不对劲,他也无力应对。直到九安山的春猎,梅长苏与静妃再次上演了一场“双簧”,让景琰几乎质疑自己的智商。母亲见梅长苏后眼含泪水的场景,更是让景琰心生怀疑,但他始终没有找到证据来揭开这一切的真相。静妃的一句“不过是梦呓”似乎将这一切掩盖得更加严实,靖王孤独无助,最终只能默默承受。
最后,梅长苏本希望将这一切永远埋藏的秘密,终究在这场棋局中被揭开。林殊,那个曾经的少年,如今终于恢复了本来的面目,成为众人期待的那个“景琰”。也许,靖王的憋屈,就在于无法回到那个纯粹的自己。但这一切的结局,或许注定是他的一场成长之痛。
景琰,别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