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7月家书直接炸锅了!内娱摸爬滚打二十年,头回见顶流把“粉丝托举”四个字写进公开信的。
刚刷到工作室那封长文时,还以为眼花了。毕竟这圈子里,明星们的月度总结永远像标准答案:“感谢团队”“感恩合作伙伴”,粉丝?顶多藏在“所有支持我的人”里当背景板。
内娱这碗饭,早就被“独立人设”焊死了。
资源咖忙着晒哈佛学历,星二代强调“靠自己闯”,就连选秀出身的,也要卖“逆袭奋斗”剧本。好像承认粉丝的重要性,就是承认自己“不硬气”,得被贴上“流量原罪”的标签。
但肖战偏要拆这个局。
7月家书里明晃晃写着:“感谢每一份托举,让我有底气选择想走的路。”没有拐弯抹角,没有含糊其辞,就这么把粉丝的付出摆在台面上。说实话,看到这句时,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哪是偶像发言,简直是在给内娱上情商课。
去翻了下数据,这封家书发出来3小时,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经破3亿,热评前50条全是粉丝晒“双向奔赴”截图。有老粉说追了8年,从《陈情令》到现在,就冲这份坦诚,“死忠”俩字焊死了。
更有意思的是官媒的反应。
央视文娱昨晚刚发的《文娱圈需要怎样的偶像》专题里,直接提了他:“用作品回应期待,用行动回馈支持,这才是流量该有的样子。”要知道,今年上半年央视推的“正能量艺人”盘点里,他已经是第三次上榜了。
以前总觉得,官媒偏爱他是因为剧火、数据能打。现在才算想明白,文娱圈缺的从来不是流量,是“清醒感”。
你看他,演《藏海传》时在敦煌沙漠拍了4个月,路透里晒脱皮的手背;唱《光点》时亲自改歌词,把“孤独”改成“同行”;就连直播里粉丝刷礼物,他都会笑着说“不用破费,多看看我的戏就好”。
业务能力抗打是基础,懂得把粉丝的爱转化成动力,才是真本事。
这种清醒,比流量更值钱。
身边有个从不追星的朋友,前几天居然转发了他的家书,配文:“原来偶像真的可以不端着。”突然发现,肖战的粉丝粘性根本不是玄学——当偶像把粉丝当“同行者”,而不是提款机或数据工具时,谁能不爱?
现在内娱什么风气?明星塌方后,粉丝还在洗“哥哥只是犯了错”;流量们拿着天价片酬,台词却要配音。对比之下,一个愿意低头说“谢谢托举”的人,简直是清流里的战斗机。
这才是偶像该有的样子。
不是活在精修图里的完美神,而是懂得感恩、拎得清自己位置的普通人。毕竟,没有粉丝的投票、打榜、剧场应援,再强的“努力”也可能被淹没在资本洪流里。
你们觉得,内娱需要更多“敢说谢谢”的偶像吗?
声明:本文中信息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完全正确无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