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您提供更好的阅读和互动体验,让您及时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点个“关注”,我们每天都会为您更新优质故事。
文 | 梅梅娱乐
编辑 | 梅梅娱乐
娱乐圈中,有些演员依靠流量引爆话题,有些则通过绯闻维持热度。然而,偏偏有这样一位演员,已58岁,未婚未育,几乎没有任何绯闻,社交媒体也极少更新,却凭借其深厚的演技被观众尊为“演技天花板”。你说,这难道不神奇吗?
他既不是俊朗的男神,也不属于流量明星,更没有站在娱乐圈的顶端,甚至大半生都在扮演配角。但每次他出现在屏幕上,主角的光芒似乎都要被他压下去几分。这个人便是王劲松——一个把演戏视作生命的“老戏骨”。
王劲松刚入行时,别说什么主角了,能捞到一个有台词的配角就是幸运。1988年,他从江苏省戏剧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话剧团,每天的工作就是搭景或者演路人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他甚至开始习惯了这种生活。
有一次,剧团排练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他演的是一个只有三句台词的卫兵。为了这几句台词,他反复翻阅不同版本的剧本注释,甚至花了好几天时间研究卫兵盔甲的重量。王劲松觉得:“盔甲压得人透不过气,说话时自然就带着些许沉闷和压抑。”他以极高的要求去揣摩这个细节,尽管他的角色几乎微不足道。
那时话剧团的薪水微薄,为了生计,他开始接拍影视剧的龙套角色。1997年,在电视剧《新乱世佳人》中,他饰演了一个小副官,镜头合起来不到5分钟。他提前半个月研究民国军官的站姿,力求把每个细节做到位。2002年,在《大哥》中,他又演了一个小偷角色,为了演得更像,他在菜市场蹲守了三天,甚至被摊主误认为是同伙。身边的人常常劝他:“差不多就行,反正只是个小角色。”然而,王劲松总是坚定地说:“再小的角色,都是一条命。”
真正让王劲松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在40岁时出演的《大明王朝1566》。他在剧中扮演的杨金水,一个被权力牵绊的太监,前半段奉承圆滑,后半段装疯卖傻。尤其是那场“疯癫”戏,他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来琢磨。在拍摄之前,他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失焦的眼神”,练到眼睛酸痛,泪水涟涟。在拍摄受刑戏时,因道具鞭子过轻,他特意要求导演再加力,结果鞭打后背让他青紫一片,躺下都痛得无法忍受。
尽管如此,剧播出后,观众竟然称赞他的“疯癫”演技比主角吵架还过瘾。然而,他依然未能因此大火。直到2015年,在《琅琊榜》中,他饰演的言侯爷才真正让他声名鹊起。那句“我这把老骨头,陪陛下耗得起”,其中饱含沧桑与决绝,打动了无数观众。
片场中的王劲松是出了名的“轴”。拍摄《军师联盟》时,他饰演荀彧,有一场戏是曹操送给他一个空食盒,暗示他自尽。剧本上仅写了“荀彧痛哭”,但王劲松坚持跟导演商讨了三天,他认为:“荀彧是君子,他的哭不该是嚎啕,而应是眼泪悄悄从眼角渗出来,嘴角微微带着自嘲——他哭自己,也哭大汉。”最后拍摄出来的效果,成为全剧的经典。
王劲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要数他与年轻演员的一番对话。2019年某次颁奖礼上,他直言:“有个年轻演员跟我说,他背完台词,剧组都要鼓掌。听了这话,我火了。背台词是演员的基本功,就像战士上战场必须带枪,你不带枪,还觉得自己了不起?”这番话引发了广泛争议,虽然有声音批评他“倚老卖老”,但他没有回应,转身就去拍《冰雨火》。为了更真实地演绎一个缉毒警察,他跟着真警察蹲守了七天,皮肤晒得脱了一层。
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异常苛刻。在拍摄《麻雀》时,他的角色李默群有一场淋雨戏。上海的12月,气温寒冷,他在冷水中站了4个小时,导演提议使用温水时,他拒绝了:“温水蒸气不自然,必须是冷水,才能展现那种哆嗦的真实感。”结果当天晚上他就发了高烧,但第二天依然准时出现在片场。
剧组的工作人员常说,王劲松的剧本总是最破旧的,满是细致的批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停顿、每一个情感变化,他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圈里人都觉得王劲松像个“局外人”。他不参加综艺节目,不接代言,唯一的爱好就是养鸟。他在南京的家中有一个小院,养了十几只画眉鸟。每天早晨五点,他便起床遛鸟,并和公园中的老大爷们聊聊天。没有人知道,这位在树下喂鸟的老人,正是银幕上那个气场十足的“言侯爷”。
至于他的私生活,最让人好奇的便是他至今无儿无女。尽管他与妻子结婚多年,两人感情深厚,但他从未公开妻子的身份。当有采访问他为何没有孩子时,他只是笑了笑,轻描淡写地说:“每个人的活法不同,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把演戏当孩子养也挺幸福。”他说这句话时,眼神温柔,完全不像在片场那种严肃认真的样子。
他没什么朋友,平日里联系最多的,是南京话剧团的老同事。一次,他的老同事从南京来看他,他特意请对方去胡同里的小餐馆,点了一桌子家常菜。结账时,他掏出的是一个用了十几年的旧钱包。同事看着他说:“他那件羽绒服,穿了八年,袖口都磨破了。我们劝他换一件,他总是说‘暖和就行,拍戏时穿了也没关系’。”
最难得的是,王劲松从来没有绯闻。别的明星常常被狗仔追逐,而他却连狗仔都懒得注意。有记者曾跟踪他一个月,最后写的稿子是:“王劲松每天要么在片场,要么在酒店看剧本,唯一的外出是去书店买历史书。”他曾说过:“绯闻就像戏里的狗血剧情,偶尔看看可以,但真要发生在自己身上,太累了。”
如今,王劲松已是“国剧标配”,只要他参演的剧集一播出,观众便会心安理得地说:“稳了”。在《风吹半夏》中,他扮演的伍建设,一个草莽出身的企业家,将那份精明与狠劲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山河月明》中的刘伯温,又散发着文人的孤傲与睿智。有人评价他“演什么像什么”,而他却谦虚地说:“不是像,而是我把自己变成了他。”
他曾说过:“演员就像水,倒进什么容器,就该是什么形状。”这句话或许能解释,为什么这位没有儿女、没有绯闻的演员,能够熬成“演技天花板”。他将所有精力倾注于表演中,没有被流量稀释,也没有被名利污染。就这样,静静地演了三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