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就像一瓶陈年美酒,随着时光流转愈加醇厚。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和她的一位好友王桂苡之间的深厚情谊便是如此。王桂苡是李敏的中学同学,两人从相识的那一刻起,就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无论是彼此的家中做客,还是共度节假日,她们总是形影不离。然而,从1962年开始,尽管友情依旧深厚,但两人见面的次数显著减少了。
这并不是因为她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李敏开始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尤其是照顾她与丈夫孔令华的第一个孩子——孔继宁。作为一个新晋母亲,李敏的生活重心自然转向了孩子,难以像过去那样随时和王桂苡见面。与此同时,王桂苡也被派往外地任教,导致两人的见面机会更少了。
不过,尽管忙碌的生活让她们不得不暂时疏远,友情却依然在两人心中生根发芽。虽然身处不同的城市,王桂苡和李敏依旧通过信件保持联系。在一次寒假,王桂苡因学校放假返回北京,李敏热情地邀请她到家中做客,见面时,两人感到久别重逢的欢喜。
看到李敏已经是母亲,怀里抱着刚出生几个月的小宁宁,王桂苡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祝福。虽然她自己还没有孩子,但看到小宁宁那纯真可爱的模样,她心里也油然升起了一股想要做母亲的愿望。李敏敏锐地察觉到王桂苡的心情,便温柔地劝她,提醒她与丈夫早点计划,尽早迎接自己的孩子。王桂苡听后轻笑,神秘地告诉李敏自己有一个不一样的计划。
“明年暑假,我打算和同事去上海,去孤儿院领养一个孩子。”王桂苡语气里透露出一种不容忽视的决心。
李敏一听顿时瞪大了眼睛,急切地反问道:“你疯了吗?才结婚几年,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能生育了?”她的声音充满了担心和焦虑,似乎完全没能理解王桂苡的想法。
王桂苡看见好友如此紧张,急忙解释,但李敏完全没有耐心听她的解释,仿佛机关枪般打断了她的话。李敏继续安慰她,表示孩子的事情不必急,母鸡总会下蛋,心急也没有用。王桂苡被她的劝解逗笑了,反过来安慰李敏说,她只是和同事开玩笑提起的这个主意,并不是铁了心要去做。
李敏终于松了口气,听到王桂苡没有坚定的决定后,她更加放心了。接着,李敏耐心地劝说她:“孩子迟早会有的,没必要急。肥沃的土地上,成熟的种子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番话不仅让王桂苡感到安慰,也让她对李敏的成长感到惊讶。李敏的中文水平竟然进步得如此神速,王桂苡不禁开玩笑地夸赞:“现在的你,中文这么好,完全是‘孔夫子’教得不错啊。”孔令华的姓氏“孔”让王桂苡忍不住调侃他是现代的“孔夫子”。
李敏听了哈哈大笑,两人的友谊再次因为这种轻松幽默的对话变得更加深厚。她们每次见面,总是能够在这种自然舒适的氛围中尽情交流,仿佛回到了年轻时无忧无虑的日子。
到了1964年,王桂苡终于迎来了她的爱情结晶。她的大儿子顺利出生了,这也证明了李敏曾经的劝导是多么有道理。得知这个好消息后,李敏非常高兴,立即为好友准备了许多宝宝用品——小鞋子、小衣服、可爱的围兜等等,并将这些东西从北京寄到了王桂苡家中。这些物品不仅是李敏为好友的祝福,也象征着她们之间不变的深厚友情。
尽管两人因生活忙碌而较少见面,但她们一直保持着联系。1970年,王桂苡因工作调动返回北京,这个消息让李敏欣喜若狂。终于,她们能够频繁见面,重拾昔日的亲密时光。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常常互相邀请对方到家里做客,聊天、聚会,每一次见面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个夏日的上午,王桂苡邀请李敏和孔令华到她家做客。男人们在家里照顾孩子,李敏和王桂苡则一起去市场采购食材。途中,李敏提议购买一个西瓜,自己挑选西瓜的技巧可是非常有自信的。王桂苡笑着答应了她的提议。
购物完毕,两人回到家里,开始为大家准备午餐。她们决定做面条,李敏切好黄瓜丝、调好麻酱,而王桂苡则擀面和煮面。大家忙得热火朝天,终于做好了一桌美味的午餐。大家坐下来,边吃边聊,气氛其乐融融。
饭后,李敏提议切开西瓜解解渴,结果她把浸泡在冷水里的西瓜拿出来一切,竟然发现是个“髅瓜”。李敏看着这个失败的西瓜,忍不住叹了口气,心想今天自己挑西瓜的技巧真是不灵。王桂苡和孔令华以及李敏的丈夫看到这一幕,顿时笑声四起。没有西瓜解渴,他们就喝凉面汤,大家的心情丝毫没有受影响。
这一次小小的插曲并没有破坏她们的好心情,反而让大家的笑声充满了整个房间。两人的友情依旧如那瓶陈年美酒,温暖而醇厚,时间越久,越显珍贵。